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民间盛典。古人什么时候开始过春节,如何过春节,传统的年俗有哪些,不少史书典籍都有生动记载。尽管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很多春节年俗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在古书中寻找和记住传统的年俗,却也能让我们领略传统元素里的诗意和美好。
春节最早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晋书》记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所以古人所称的元旦,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但这一时间也随朝代有所变动,夏在正月初一,商在腊月初一,周在十一月初一,秦在十月初一,汉恢复夏朝为正月初一,又称“夏历”,这一农历纪年,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的“年俗”,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充满了时光风情,也洋溢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血脉情思。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文中记载,过年要“帖画鸡,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可以看出,古代过年当有祭灶扫尘、燃放爆竹、插挂桃符和饮屠苏酒、拜年等习俗。
一般农历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这一天首先扫尘,然后祭灶。祭灶是中国几千年传承着的文化风情。扫尘之后,每家每户窗明几净,室雅院洁。在擦洗清扫之后,再分别完成糊花窗、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闹元宵节等,让整个腊月和正月,在一系列年俗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古人认为桃木能辟邪驱鬼,所以选用桃木来做成桃符悬挂门上。五代时候还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
古人格外看重“守岁”。西晋《风土记》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
大年初一迎新年,燃放爆竹祈平安。《清嘉录》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病,谓之‘开门爆仗’。”鞭炮声声,年意浓浓。接着就是祭祖叩拜、出门拜年。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描写了宋代拜年情形:“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接下来就是走亲访友、拜年送礼了。古时习惯十五以内都是年,都适合拜年串亲戚,送什么年礼鲜见记载,大概也应该是土特产之类。说到土特产,不能不提当下咱南阳的易佰福黄牛肉酱,正以送福纳祥的寓意、百年传承的口感、故乡风物的情结,成为过春节单位发福利、好礼送亲朋的抢手礼品盒。
过年送礼,送易佰福就是送祝福,易佰福寓意百年传承、百年百福。送易佰福就是送风味,源自清代御厨赊店魏氏百年配方、地道口味。送易佰福就是送健康,食材全部采用南阳黄牛、西峡香菇、淅川辣椒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天然绿色。送易佰福就是送文化,易佰福是南阳非遗产品、河南老字号。易佰福,一瓶好酱,留住岁月静好,唤醒舌尖记忆;一件好礼,承载家人美好记忆,蕴藏新年真情祝福。(易小福)
编辑:马钰春子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记忆中的年味儿”:南阳晚报老照片征集活动启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