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藏南阳汉画像》出版:汉石墨韵里,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鲁迅藏南阳汉画像》出版:汉石墨韵里,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作者:  李萍

《鲁迅藏南阳汉画像》出版,系统介绍鲁迅生平收集汉画全过程及价值体现——

汉石墨韵里,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1.jpg

白虎辅首衔环拓片(鲁迅藏)

  作为近代以来文化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人们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事实上,鲁迅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文物保护大家。身为文物保护家的鲁迅,对汉画收藏独具慧眼,在他看来,“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自1935年11月至1936年8月,鲁迅托人收集了南阳汉画像拓片241幅。

  近日,由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汉画馆编,王歌扬、翟京襄、胡玲玲、王建平著的《鲁迅藏南阳汉画像》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首次系统介绍了鲁迅生平从收集山东等地汉画开始到收集南阳汉画结束的全过程,梳理了鲁迅一生中关于木刻和汉画的美术活动,讲述了鲁迅收集南阳汉画像拓片始末并剖析其价值意义,同时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阳汉画热、特别对南阳汉画的发现和保护进行了详细阐述,对鲁迅藏山东等地汉画像进行介绍并与南阳汉画像作了比较。

  在我国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在南阳与鲁迅故里绍兴缔结为友好城市的当下,《鲁迅藏南阳汉画像》既为我们了解鲁迅为金石所作贡献的另一面打开一扇窗,也让我们详尽了解到南阳汉画相关历史,更以“鲁迅藏南阳汉画像的明天”章节的分析与建议,助推我们思考如何在保护中更好地弘扬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文化遗存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为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最具特色的文化支撑。

2.jpg

《鲁迅藏南阳汉画像》封面

  人生末年, 鲁迅倾力收集南阳汉画

  鲁迅在青年时期便开始搜集拓片,知道南阳汉画前,他接触了山东、江苏、甘肃、四川汉画像拓片。《鲁迅藏南阳汉画像》从“鲁迅一生中的‘一木一石’美术活动”讲起,对鲁迅如何搜得《南阳汉画象集》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阳汉画热作了详细阐述。

  从书中可知,1923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董作宾放假回到南阳,发现白河边的搓衣石刻有人物、动物图案,遂在附近寻找,发现城门洞、民宅墙等处都有刻画的石头。1924年他专程回南阳寻访调查,判定这些就是汉画像石。1927年至1928年,时任河南博物馆馆长的张嘉谋累计在南阳寻访到40块汉画像石,交由下任馆长关百益于1930年编纂了《南阳汉画象集》一书,成为介绍南阳汉画像石的第一本图集,世人始知南阳有汉画,鲁迅三弟周建人为其代买了这本书。1934年,好友台静农又为鲁迅购得南阳人孙文青所撰《南阳汉画象访拓记》,鲁迅在回信中道:“南阳画象,也许见过若干,但很难说,因为购于店头,多不明出处也,倘能得一全份,极望。”这是鲁迅涉及南阳汉画像的第一封信。此后的4个月内,他分别向台静农和王冶秋发出7封信索取南阳汉画像拓片。

  1935年11月初,鲁迅收到挚友王冶秋寄来的10张南阳汉画像拓片,其后至1936年8月14日,鲁迅先后索得南阳汉画像拓片241张,当年8月18日,鲁迅在病情严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致信南阳人王正朔,“切望”他在水消之后拓出淹没在水中的桥基汉画像石,这封信表达了鲁迅对南阳汉画的殷殷期待之情,也成为他毕生收集南阳汉画乃至整个石刻艺术的遗嘱篇。“目前南阳考古发掘的汉代画像石墓有70多座,汉画像石墓大抵产生于西汉中期,流行于西汉晚期和新朝时期,盛行于东汉早期和中期,衰落于东汉晚期,消亡于三国西晋时期。”南阳市文研所负责人、研究馆员乔保同说,“鲁迅先生倾力收集南阳汉画,是对濒临毁灭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特别是一些原石佚失,令这些拓片尤为珍贵。”

  不辞劳苦,仨南阳人助力鲁迅收藏

  鲁迅收集南阳汉画,得益于王冶秋,更得益于南阳人杨廷宾、王正朔、王正今不辞劳苦地奔波寻拓,这四人,当时皆为中共地下党员。

  《鲁迅藏南阳汉画像》对为鲁迅搜集南阳汉画的人物作了详尽介绍。王冶秋、杨廷宾、王正朔等既是同窗好友,也是党内同志。受台静农和王冶秋之托,杨廷宾、王正朔、王正今担负了为鲁迅搜集南阳汉画像的任务。书中引用曾任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的黄廷珦的回忆说,“1935年秋,我由上海回家乡河南内乡县,先到南阳与王正朔、王正今、杨廷宾和曹云阁等相会……王正朔对我说,他和老五(指杨廷宾)受台静农和老三(指王冶秋)之托,为鲁迅拓印石刻汉画,到南阳、南召、方城、唐河、新野、邓县跑了好多地方,发现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刻石……前些日子他和廷宾、正今又带着两个颇有名望的拓工到魏公桥、七孔桥看过两次,桥上的栏杆倒好拓印,桥底水面上下还有不少有价值的石基,说无法捶印。”“我回内乡做了些工作,事成之后又到南阳,是时,王正朔和杨廷宾正在为鲁迅拓印汉画而日夜操劳……”

  杨廷宾、王正朔、王正今三人一边从事地下工作,一边满怀对鲁迅的敬仰之情为其寻拓汉画,1936年春,杨廷宾离宛赴南京工作,王正朔、王正今仍继续搜集南阳汉画,并以此为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8月14日,王正朔为鲁迅寄去67张拓片,鲁迅回信希望“桥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可惜两个月后他便病逝了,王正朔也在1939年牺牲于抗日前线。1957年,河南省政府拨款,拆建、改建南阳城七孔桥(今仁济桥)和魏公桥,拆出汉画像石数十块,“当年为鲁迅搜集镶嵌在七孔桥上、作为建筑材料的‘车骑出行舞乐百戏’部分并未拓出全部,最左边被遮挡了。”汉画研究专家王建中说,“七孔桥拆建后才发现,此石画像最左边还有一鼓者,与建鼓右边的鼓者一样,也是边鼓边舞,只是头部残破了。这充分说明了鲁迅‘切望’水消后拓出桥基石刻并求其全貌的意义。”

  未来可期,围绕鲁迅藏品可做文章

  《鲁迅藏南阳汉画像》对鲁迅藏南阳汉画的出处、类别、艺术性等进行了阐释,认为对南阳汉画的搜集,体现了鲁迅研究历史并承继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木刻艺术进步、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志趣。目前南阳尚存鲁迅所藏拓片相关的汉画像石150多块。

  印行汉画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愿望,1973年,河南省画像石碑刻拓片展在日本举办,日本为此出书,收录了南阳汉画40幅,包括与鲁迅藏品相关的12幅;1985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联手编辑了《鲁迅藏汉画像》第一卷;2014年北京鲁迅博物馆与西泠印社出版了《鲁迅藏拓片全集·汉画像卷》卷I、卷II……但这些书都仅是对鲁迅所藏汉画拓片的简单收录,未系统进行文字方面的综述。《鲁迅藏南阳汉画像》不仅收录拓片、进行全方位研析和综述,还对如何围绕鲁迅藏品大做文章进行了探索。书中指出,鲁迅藏南阳汉画像的昨天,苦难、辉煌,富有故事性,应当把鲁迅、南阳汉画像、鲁迅藏南阳汉画像的故事讲好,把150多块汉画像石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进而把鲁迅藏南阳汉画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南阳创建鲁迅与南阳汉画像纪念馆(使其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示范基地);成立南阳鲁迅研究会深入开展鲁迅藏南阳汉画像研究等,把鲁迅精神发扬光大,把对南阳汉画像的保护和利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对于鲁迅藏汉画像的研究,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汉画像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全媒体记者 李萍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