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程解民忧——
从“柴米油盐之忧”到“安居乐业之福”
编者按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为重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唐河县创新方法,参照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在全省率先探索“城镇困难职工和居民解困脱困之路”,实现城镇弱势群体“有吃、有穿,就医、就学、就业、住房有保障”,从而补齐短板,实现高质量全面小康。南阳日报、南阳网今日刊登唐河县的经验做法,以资借鉴。
入九以来,寒意渐深,在唐河县供销系统下岗职工李向阳心中,却有一片暖阳。
这曾是一个因病因学致困的五口之家。李向阳因腿部意外受伤生活不能自理后,家庭人均年收入仅有1290元。去年6月份,受益于唐河县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政策,他每月可享受低保1275元、医药费用报销200元,每季度补贴房租720元,县里还为孩子减免学费800元并补助2025元。今年住院花费3000多元,享受医疗报销后仅负担300元左右。
李向阳掰指头算算,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以前缺吃少穿没钱花的过法儿太绝望了,国家的好政策让咱有了指望,给了咱全家希望。”
“从柴米油盐之忧”到“安居乐业之福”,是唐河饱含为民情怀的“政策之惠”带来的“困境之变”。
唐河县是一个有着145万人口的大县,其中城镇职工、居民达30余万人。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城市建设快速扩容发展,部分下岗职工和失地城镇人口中出现了生活困难的城镇弱势群体。
“相对农村脱贫攻坚政策而言,城镇困难群体享受的帮扶政策和措施非常有限,基本生活保障能力脆弱。”唐河县委书记贺迎言辞恳切,“如果补不齐这一短板,就难以实现高质量全面小康。所以我们充分调研、科学决策,全面参照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在全省率先探索‘城镇困难职工和居民解困脱困之路’。”
今年以来,唐河县把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程列为县政府全力抓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打破部门壁垒,变单个部门单项救助“独角戏”,为25个乡镇街道、10个职能部门统筹落实的“大合唱”,在全县非农业户口的职工、居民中精准识别出394户1064名解困对象,经过精准施策和精准帮扶,全部实现“有吃、有穿,就医、就学、就业、住房有保障”的“两有四保”县定解困脱困标准。
该县解困脱困平台数据显示:已为353户887人办理城乡低保;为877人次全额资助2020、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时将所有困难对象纳入医保系统,完全比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标准享受县内住院六次报销政策;为42户无房困难家庭落实房租补贴;为所有困难对象每人投保30元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落实了政府购岗、小额贷款、技能培训等就业措施;为140名各类在校学生完成教育资助……目前,县财政落实优惠政策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
在工作推进中,该县强化精准识别,夯实基层单位、居住地社区、主管单位、乡镇街道各级责任,推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和“双入户、双公示、三签字”工作法,确保不漏一户、不错一人。同时,强化精准施策,体现六个标准:一是弱有所扶,符合城市低保标准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二是住有所居,符合条件无房户优先安排保障房,暂无保障房源的发放租房补贴;三是老有所养,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特困人员供养或集中供养;四是病有所医,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资助参合、慢性病卡办理等医疗保障政策,住院就诊报销比例达95%以上;五是学有所助,根据不同学历层次,落实相应标准的补助政策,最高每位学生一年补助5000元;六是劳有所得,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创业贷款、开展技能培训、鼓励企业落实就业帮带政策,实现就业及增收目标。(特约记者 丰兴汉 左力)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宛城运管 整治货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