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谋面的荣誉证书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没有谋面的荣誉证书
作者:  刘世良

没有谋面的荣誉证书

刘世良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第六天,老书记回镇机关办点事儿,打量多时的我终于认出老领导来,二十多年的美好记忆没想到在这疫情下不期而遇,戴口罩已是当下自我防护的标配,老书记的到来让我想起那爬格子的轻狂岁月。


  九十年代我在家乡村办小学教书,那时的我!可以说年少轻狂有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儿,教学之余写一些教育教学小文章,在老教师眼里你写着算啥?科班出身的人就不敢写你敢写?嗨嗨!俯下身子干着总比说着强,总结一下个人的心得体会,偶尔写几篇小豆腐块练练技巧,宣传一下身边的好人好事。


  那个年代写稿也是个苦差事儿,白天教学晚上加班爬格子,没有现在轻松敲击键盘词组立马搞定,遇到拿不准的词字也只有求助新华字典了,写好后还要用方格稿纸誊写,字迹工整就是文章变成铅字的底气。“写稿需要勇气,勇气需要定位,定位精准了,文章的就有生机了。”


  1999年前后,国务院农牧渔丰收办公室与新闻媒体联合面向全国开展“丰收计划征文活动”。征文内容主要反映自1987年以来,在全国农牧渔丰收计划实施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活动结束后,将评出优秀稿件并颁发证书。


  看到征文启事后,我高兴的久久未能释怀,这可是一个全国大奖啊!坚决拿下这项大奖。我跑到我们大冯营乡政府给老书记说明来意,老书记赶紧倒杯热茶,“谢谢您对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支持!待会儿,你去找张毅,小伙子是乡里刚招进来的选调生文笔不错,又是咱乡党委秘书。”见到张毅后,他详细的给我讲述了老书记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学种田等丰收计划实施中的点滴事例。


  我们老书记叫王长发,1996年走马上任社旗县大冯营乡党委书记,2002年调回县纪委工作,那时我们大冯营乡还没有撤乡建镇,老书记的乡镇工作6年,深感自己作为父母官任重而道远,教书匠出身的他深知,“老百姓科学种田和学生学习一样,你教他一个一就是一个一。”我围绕老书记在丰收计划实施的具体事例,写了那篇《王书记科技扶贫二三事》。


  老书记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等科技报刊为依托,分块分类将“农科天地”栏目等农业科技知识剪贴成册,为大冯营乡“科技扶贫”备足“科技快餐。”“这位陌生人,懂得的可真不少?果树伤口也需敷药保护,他也知道?看来,此人不是高人就是专家。”下徐村一位果农说。老书记学而致用,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走进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发家致富传经送宝。


  当时稿件完稿后,我骑自行车飞快来到乡政府找到张毅,张秘书仔细审阅并加盖党委公章,一个农村娃儿采写的外宣稿件,就这样直接寄往我们的首都北京,我有种预感,稿件能够获奖!莫名的兴奋与这清贫的民师身份交织在一起,使我在校园里振臂高呼!“北京我来了,我要拿大奖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光环,那种发自内心的荣耀!好像一下飞到了北京。


  耐心的等待,煎熬的期盼,终于收到一份喜悦,第二年春季村中信爷卖豆腐转儿到我家门口。“孙娃儿子,北京给你寄来个证书,在大队部放了多日,我给你捎回来了,你五叔说你不在家,他先放着。”听到这一消息后,我赶紧跑道五叔家说了说证书的事,他说“你先回去,我放迷手了,我找到了,给你送去。”


  五叔到底有没有找到那个证书,就这样一个没有谋面的国家级荣誉证书与我失之交臂,心中略有一丝遗憾。之后我参加很多征文活动,获得了不少证书,但这一个没有谋面的证书我却一直没有忘记,因为它带给我了写作的自信,使我一直在爬格子的路上坚持走下去。


  如今的我,撸起袖子加油干!积极发挥新时代网络平台优势,尽自己全力书写外宣稿件,给自己一个完美的交代,不辜负大冯营镇领导们的期望。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蘸笔往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