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舅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六 舅
作者:  史恒臣

六 舅

史恒臣


  六舅是二外公的孩子,是我母亲的叔伯兄弟。

  六舅出生时,落地就尿了一泡,按照乡里习俗,这种人命“硬”“毒”,对父母不利。也许是巧合吧,六舅出生不到一个月,他的父亲过世,之后他的母亲、我的二外婆因产后风离世,从此六舅成了孤儿。

  六舅比我母亲小半岁,尚在襁褓之中失去双亲,是个苦命人。我外婆就把嗷嗷待哺的他抱回家,让他和我母亲各含一个奶头儿。外婆重男轻女,为让他活下去,我母亲一岁时就断了奶。外婆的哥哥,也就是我母亲的舅舅,经常下河捞地梨儿(荸荠)送过来,外婆将地梨儿晒干,磨面熬糊,一口一口往我母亲嘴里糊。后来,两人都喂活了。六舅在外婆家粗茶淡饭,长到二十岁。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遇上自然灾害,家里快断顿了。就在这时,远在湖北的一家国营农场到外婆的家乡招人,说是到湖北开垦荒地,能吃饱饭。看家里光景如此,六舅心一横,报了名。负责招人的干部很负责任,挨家挨户找人谈心。临走之前,还给每个人发了十个白面馍。六舅一个也没舍得吃,用腰间的宽战带包着带回家,给我外婆磕头时早已泪落如雨、泣不成声:“娘啊,我这一去,恐怕一辈子见不着您了!”

  树挪死,人挪活。六舅出身贫苦人家,为人实在,踏实肯干,到农场后很快站稳脚跟,领导信任,让他当伙食管理员。更有热心人牵线,与当地一位姑娘成亲,过上了安稳日子。六舅的几个近族弟兄,看他在湖北混出了人样儿,纷纷找他,要求引荐,最终都在那里安家落户。

  六舅人在异乡,心里常挂念老家,时不时给我外婆写信,细述在外境况。后来状况稍好一些,一年总要给我外婆汇些钱来。这就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讥讽我外婆造化好,外面有人帮补。她是个暴脾气,说话不留情面:“你没刮春风,就别想春雨!振禄(六舅大名)快饿死时,你们谁伸过手,帮助一下?”

  那时,我们邻村有一人与六舅在一个农场。有一次,那人从湖北回乡,捎来六舅的口信儿:希望我母亲能到湖北看看,住上一些日子。那年我二哥刚刚出生,母亲抱着他,带上简单行李,先乘车到武昌,辗转到六舅工作的农场。六舅与母亲一奶吊大,感情上自然更加亲近。到了湖北,母亲吃不惯大米,六舅就把大米磨成面,蒸成馍。母亲的到来,家里又多个人吃饭,口粮紧张,六舅脱脚下河,挖莲藕充饥。

  住了将近一月,母亲体谅六舅的难处,提出早点回家。临行前,六舅给她买个外壳棕色、内饰花纹的手提箱,又买些大米,分成小袋装入母亲的提箱、提包,主要是路上怕人检查,被诬为投机倒把、贩卖粮食。那个时候,市场上买不来粮食,买粮食需要粮票,两省粮票又不通用。母亲回来时,六舅很是不舍,他说:“四姐,明天我送你到武汉,咱们坐船去,老家没有船,你没有坐过!”到了武汉,六舅又带母亲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母亲不识字,看到桥头堡里的塑像,问这些人是谁?六舅说:“这是修建大桥人的塑像,他们修桥有功啊!”

  天有不测风云。大概是1970年春天,父母从我外婆家里得知,六舅因病不治,已经去世多天了。那时,六舅已有一儿一女。又过几年,六舅母改嫁,把两个孩子也带走了。后来,他们也与家乡人渐渐失去了联系。

  愿六舅在地下安息。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电影《突破口》举行首映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