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特别报道 |
件件暖心事 涓涓润民生
——南阳市六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民生工作回眸
2000多年前的孟子曾这样描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少者有其学,老者有其养……今天,这一美好愿景已在南阳变成现实。
翻开近年来南阳市的“民生账单”,每一项政策,都浸润着沉甸甸的民生情怀;每一项措施,都见证着民生温度;每一个数据,都考量着群众的幸福尺度……
回眸市六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进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快民生事业发展。数不清的暖心变化让百姓触摸幸福的质感,感受南阳的温度。
强教育 满足幸福期待
教育是民生之基。
市委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地块、最大的投入都用在教育上。
近5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615.5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完全学校建设打造“南阳样本”。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中心城区56所(次)中小学完成了新建、改扩建,增加校舍面积30多万平方米,新增学位5万多个。
全市10个县累计投入26.3亿元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覆盖1830所学校,校舍建设开工率、竣工率、设施设备完成率全省排名第一。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在南阳盆地已渐成现实。
稳就业 筑牢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市委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就业惠民政策,持续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就业,千方百计促增收。
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32.6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稳就业就是稳民心、稳发展。2020年,南阳市超额完成省定重点民生实事目标任务,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稳就业保民生答卷。
兜底线 织密社会保障网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涨”,医保待遇水平持续提高,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一项项社会保险惠民新政的实施,如同一张越织越密、越织越牢的社会保障网,让群众幸福感十足。
五年来,南阳市劳动保障部门着力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民生工程真正惠及于民。
大融合 为健康保驾护航
医疗是民生之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过去的五年,市委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卫生、计生从“整合”到“融合”,从“合并”到“合力”的重大变革,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卫生健康力量。
五年来,南阳市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由原来的75岁增加至77.5岁;医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卫生健康机构数达到1.01万家,总床位数5.77万张;公共卫生服务显著提高,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6%以上;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医联体、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
“优其屋” 让生活更舒适
住有所居,民生大事。近年来,市委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增强住房保障能力,让群众从“有其屋”到“优其屋”。
“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113个66642套;开工建设政府投资公租房40352套,分配率100%;今年,计划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个项目13896套,目前已开工8368套;
“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1824万户,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5.848万户目标任务……
人居环境巨大提升,生活方式全新蜕变……这一切,离不开市委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补短板 让夕阳无限好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服务工作关系千家万户。
南阳市持续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医养结合机构,扩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辐射范围,加快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着力打造“15分钟服务养老圈”,逐步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元养老服务模式。
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持续落实高龄津贴制度,目前,全市80岁以上受益老年人共计187139人,累计发放资金8888.93万元。
以老龄群体“急、难、愁”问题为导向,市委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通过一项项精准暖心的民生举措,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养老事业已驶上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人心。
回首过去,市委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
放眼未来,市委将继续感受民生冷暖温度,让每一个人共享南阳发展的红利,让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加绚丽。(全媒体记者 于欢)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前8个月南阳市经济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