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特别报道③
件件暖心事 涓涓润民生
——市六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民生工作回眸
本报记者 于欢
2000多年前的孟子曾这样描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少者有其学,老者有其养……今天,这一美好愿景已在南阳梦想照进现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翻开近年来我市的“民生账单”,每一项政策,都浸润着沉甸甸的民生情怀;每一项措施,都见证着民生温度;每一个数据,都考量着群众的幸福尺度……
深情回眸市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进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快民生事业发展。数不清的暖心变化让百姓触摸幸福的质感,感受南阳的温度。
强教育 满足幸福期待
教育是民生之基。
站在未来的高度,市委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一以贯之推动各项优质资源向“学有优教”倾斜,不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地块、最大的投入都用在教育上。
近5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615.5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立德树人”“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一系列关键词绘就了南阳教育多姿多彩的生动画卷。
完全学校建设打造“南阳样本”。针对中心城区入学难、择校热、大班额问题突出的矛盾,市六次党代会庄严承诺,每年在中心城区新建4所15年一贯制学校,连续五年。
当下,一份合格答卷完美呈现——
第一完全学校于2018年秋季率先建成投入使用,第二、第三、第四完全学校于2019年秋期全面招生——首批4所完全学校总投资16.18亿元,新增教学班492个、学位21960个。第二批四所完全学校于2018年相继开工,第三批四所学校选址已经确定。
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加快实施。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中心城区56所(次)中小学完成了新建、改扩建,增加校舍面积30多万平方米,新增学位5万多个。
“全面改薄”成效显著。全市10个县累计投入26.3亿元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覆盖1830所学校、惠及103万名学生,校舍建设开工率、竣工率、设施设备完成率在全省排名第一。
“城镇扩容” 稳步推进。 五年来累计投入46.42亿元,开工项目691个,竣工项目654个,增加学位32.4万个,有效解决了“城镇挤”问题。
崭新的教学楼、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室、标准的塑胶跑道、绿树成荫的校园环境……如今,即使在偏远的山区,学校始终是当地最美丽的建筑。
家门口,走几步,“有学上”还要“上好学”,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在南阳盆地已渐成现实。教师,已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稳就业 筑牢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
近年来,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就业惠民政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就业,千方百计促增收。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32.6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020年,面对疫情“大考”,我市积极探索推进“三有一可”机制,通过组织“点对点”复工专车、专列、专机等多种形式,累计安全输送132.7万名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复工,有效破解了外出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市“三有一可”机制经验做法在全省范围推广,并得到了国务院肯定。
聚焦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就业,推出线上“春风行动”、云招聘“直播带岗”等活动,积极搭建线上就业服务平台,让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好工作;积极实施惠企解困行动,切实帮助企业减负稳岗,鼓励农民工等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稳就业就是稳民心、稳发展。通过努力攻坚,20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5%,超额完成省定重点民生实事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稳就业保民生答卷。
兜底线 织社会保障之网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涨”,医保待遇水平持续提高,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一项项社会保险惠民新政的实施,如同一张越织越密、越织越牢的社会保障网,让居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年来,我市劳动保障部门突出以人为本,坚持服务于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使民生工程真正惠及于民,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牵挂。
2020年,我市把特殊贫困群体兜底保障作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举措,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农村特殊贫困群众兜底保障 “四集中”办法,整合32亿元政策资金,建设“四集中”机构1481家,采取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老院机构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医疗机构医养结合集中康复的方式,集中兜底10.2万人。
同时,不断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资源整合,点滴之中传递“民生温度”,细微之处彰显“民生情怀”,让每一户困难家庭都能感受到幸福南阳的“阳光雨露”。
大融合 为健康保驾护航
医疗是民生之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过去的五年,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健康南阳”建设的总目标,实现了卫生、计生从“整合”到“融合”,从“合并”到“合力”的重大变革,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卫生健康力量。
一组组耀眼数据暖人心扉,享受着医疗发展红利的南阳人正阔步迈向新的纪元——
五年来,我市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由原来的75岁增加至77.5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0.5%提高到2020年的24.45%,所有指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五年来,医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卫生健康机构数达到1.01万家,总床位数5.77万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11人、注册护士3.42人。全市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55个,总建设规模69.25万平方米,总投资21.51亿元;
五年来,公共卫生服务显著提高。2020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74元,比2015年增加34元,均等化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6%以上,稳居全省综合排名前列。慢性病防控综合监测体系逐步健全,职业病诊疗网络逐步完善;
五年来,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医联体、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初步形成,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实行了60多年的药品耗材加成全面取消,医保市级统筹、药品集中招采落实到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持续巩固,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由520种增加到685种,卫生健康红利不断释放……
“优其屋” 让生活更舒适
住有所居,民生大事。关系千家万户基本生活保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从群众最关心的方面着力,从群众最迫切的地方着手,不断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保障百姓安居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增强住房保障能力,让居民群众从“有其屋”到“优其屋”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113个66642套;开工建设政府投资公租房40352套,完成分配40352套,分配率100%;今年,计划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个项目13896套,目前已开工8368套;卧龙综保区公租房(一期)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市本级公租房基本建成,正在进行室外配套工程施工,人才公寓项目正在进行家俱家电采购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1824万户,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5.848万户目标任务……
放眼望去,无论是成熟繁华的中心城区,还是阡陌交通的美丽乡村;无论是人居水平的巨大提升,还是生活方式的全新蜕变……这一切,全都离不开我市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有的出发点,是民生;所有的落脚点,还是民生。
补短板 让夕阳无限好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服务工作关系千家万户。
作为人口大市,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我市持续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医养结合机构,扩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辐射范围,加快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着力打造“15分钟服务养老圈”,逐步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元养老服务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1362个,床位71288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社会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乡镇敬老院)202个,床位23781张;民办养老机构183个,床位24605张;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246个,床位2953张;城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2个,床位976张;农村幸福院719个,床位18973张。
出台的《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养老机构准入条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持续落实高龄津贴制度,目前,全市80岁以上受益老年人共计187139人,累计发放资金8888.93万元。
如此多的惠民政策,受益者自然是人民群众。社区“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多了起来,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火了起来,“互联网+”打造的智慧养老平台受到老年人欢迎……养老助老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养老服务种类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以老龄群体“急、难、愁”问题为导向,我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通过一项项体贴入微、精准暖心的民生举措,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养老事业已驶上一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人心。回首过去,市委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放眼未来,市委将继续感受民生冷暖温度,让每一个人共享南阳发展的红利,让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