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区风光 曾宪平 摄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即“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十三五”以来,洛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要求,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着力构建“四级联动”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推动南部生态涵养区与北部城市发展区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推动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双向发力”,探索走出了具有洛阳特色的以县域治理“三起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十三五”以来,立足定位,涧西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科技服务等产业,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样板;西工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加快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老城区做优做强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瀍河回族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商贸物流等产业;洛龙区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大数据、文化旅游等产业;孟津重点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洛阳高新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服务业;伊滨区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高端商务服务、会展服务等产业,打造洛阳“明日新城”。龙门园区聚焦园区、景区、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打造三区融合诗和远方的世界龙门!
县域强则城市强。洛阳现辖7县7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县域人口、经济、面积占比高,决定了其在洛阳发展全局中始终是强力支撑、坚实底盘。
“洛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短板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要自觉扛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要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洛阳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
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洛阳市坚持以理念引领开新路、以特色发展创优势、以动能转换增后劲、以非公经济激活力,着力壮大产业实力、提升城建水平、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洛阳按下“快进键”。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县域经济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为全市经济总量先后跨过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镇承载力显著提升。城镇化率由“十二五”末的52.7%提高至去年的64.98%。“一中心六组团”快速路网基本建成,特别是中心城区与组团县区之间的交通连接、产业承接、生态对接不断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伊川、新安依托有色金属产业基础,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汝阳着力打造绿色建材产业带,偃师新能源车产业实现集聚。宜阳在全市率先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
沟域生态经济隆起特色产业。近年来,洛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山川地貌实际,创造性发展沟域生态经济。栾川凭借生态优势,打造“奇境栾川”的全域旅游产业链条;洛宁打造“上戈苹果”“马店金珠沙梨”等特色农业品牌,品牌农业带贫模式位列全省“十大带贫模式”之首;嵩县着力培育以“林、药、牧、烟、菌”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兴起。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持续叠加,中央、省、市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不断加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使命在肩,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迈向高质量,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洛阳市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要求,坚持一手抓项目建设“牛鼻子”,一手抓场域载体“强磁场”,切实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双向发力”,不断厚植洛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建设现代化强市、洛阳都市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胡叶樵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 河南已收获小麦8458万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