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艾飘香 央视慕名来
“咱文化周庄要出名了!”这几天,央视《焦点访谈》深入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女子工坊聚焦香包制作、推介文化周庄,央视实地采访撩动着大伙儿的心弦。
女子工坊负责人杜慧敏说起央视的采访经历,依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能上央视,这都是沾了周庄香包的光,沾了社旗艾的光!”
5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慕名来到女子工坊采访,杜慧敏带领数十名“绣娘”,飞针走线、描红绣绿,巧手翻飞间,一个个精巧艳丽、幽香扑鼻的特色香包脱颖而出,博得央视记者连连夸赞。
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块布料、一双勤劳灵巧的手,传承着悠久的女红文化。在文化周庄,传统女红不仅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更成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出路。
文化周庄女子工坊是河南省妇联、河南省扶贫办确定的“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2016年以来,女子工坊把即将失传的香包、虎头鞋、虎头靴、婴幼儿纯棉衣帽、工艺团扇、线贴等纯手工女红产品挖掘出来,并转变为文化产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
小小香包绣出一片大天地。近年来,女子工坊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香包研习营”,坚持纯手工打造,开拓线上线下营销,设计制作的“创意香包”深受市场青睐。2019年,其设计制作的月季系列香包被授权为南阳世界月季大会指定产品;2020年,工坊加工制作的纯手工中草药防疫香包供不应求;今年,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绣娘”们又创新推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香包。
文化周庄不是梦,兴产富农谋振兴。如今,周庄村不仅有女子工坊,让小小香包香飘全国,而且还成立了油坊、酒坊、蜂坊、粉坊等手工作坊,将周庄的小磨香油、蜂蜜、粉条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设计包装后推向市场,不仅创造了巨大财富,而且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化周庄产业建设中来,让广大村民愈加充满乡村振兴的自信和希望。
在社旗,吸引央视的不仅有香包文化产业,还有艾草产业。制作香包所需的填充原料之一,正是散发着幽幽香气的艾叶。
无独有偶。5月28日、29日,央视综合频道另一路记者——《端午特别节目》栏目组不远千里,深入社旗田间地头、车间工厂,踏访社旗小小艾草的“前世今生”。
“宛艾”品牌在全国久负盛名,作为南阳市着力打造“三花、三果、三药”特色种植大市“三药”中的一药,艾草发展前景广阔。社旗县抓住机遇,于2016年引进南阳国医仲景艾草产业园有限公司,以大冯营镇、桥头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大力发展道地艾草产业。目前,产业园区艾草面积上万亩,并建成了5个艾产品加工车间,生产的艾绒制品、艾叶制品及家纺、洗化、灸具灸器等五大类263个品种,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年产值超亿元。艾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每年可收割三四茬,一亩艾草的经济效益是种植传统农作物的3倍。”端午近,艾将熟。在国医仲景艾草产业园负责人刘皓的引领下,行走在6.6公里的艾草大道上,放眼望去,满目翠绿,艾香扑鼻。央视镜头中,工人们正在艾田间挥汗如雨收割成熟的艾草,机声隆隆的厂房里,艾绒、艾柱,甚至是更高端的纳米技术冻干粉艾产品陆续下线,发往全国各地……艾草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草”。(特约记者 申鸿皓)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南阳:福利院里走出“新时代好少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