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艾香飘 央视慕名访
作者:  申鸿皓

社旗艾飘香  央视慕名来
 
本报讯(特约记者申鸿皓)“这次,咱文化周庄又要出名了!”这几天,央视《焦点访谈》深入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女子工坊聚焦香包制作、推介文化周庄的实地采访,撩动着大伙儿的心弦,小村处处弥漫着乡村振兴的脉动。
“虽说以前也多次接受过采访,但面对央视镜头,心里还是紧张的不行。”女子工坊负责人杜慧敏说起央视的采访经历,依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能上央视,这都是沾了周庄香包的光,沾了社旗艾的光!”
就在5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慕名来到女子工坊采访,杜慧敏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她带领数十名“绣娘”,有说有笑地飞针走线、描红绣绿,巧手翻飞间,一个个精巧艳丽、幽香扑鼻的特色香包脱颖而出,博得央视记者的连连夸赞。
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块布料、一双勤劳灵巧的手,传承着悠久的女红文化。在文化周庄,传统女红不仅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更成为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出路。
文化周庄女子工坊是河南省妇联、河南省扶贫办确定的“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2016年以来,女子工坊把即将失传的香包、虎头鞋、虎头靴、婴幼儿纯棉衣帽、工艺团扇、线贴等纯手工女红产品挖掘出来,并逐步把这些民俗文化转变为文化产业,为周边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
小小香包创出一片大天地。近年来,女子工坊通过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香包研习营”,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纯手工打造,开拓线上线下营销,设计制作的“创意香包”深受市场青睐。2019年,其设计制作的月季系列香包被授权为南阳世界月季大会指定产品;2020年,工坊加工制作的纯手工中草药防疫香包供不应求;今年,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绣娘”们又创新推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香包,以实际行动共庆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
“今年咱设计的建党百年创意香包,订单排得满满的,老姐妹们都在加班加点地赶活儿哩!”杜慧敏和“绣娘”们的眼中闪烁着幸福和希望。她介绍,在周庄乡贤的带领下,村民们利用闲置老宅,先后建起了农耕文化展馆、兰风茶院、兰馨书院、同宾书屋、二十四孝文化墙、文化礼堂、老年活动室、文体广场等文化场所,提出“文化周庄不是梦”的自信口号,成立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委员会、兰馨农业合作社、女子工坊,办刊物、开微博、搞培训、兴产业,研究、传播传统文化、德孝文化、农耕文化、家庭文化……从2013年开始,依托日益完善的文化设施,周庄村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农民文化节、六届乡村文化论坛,开展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庆文化活动200余场,村里村外变了模样,群众生活丰富多彩,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和国家森林乡村,文化周庄声名远播。
文化周庄不是梦,兴产富农谋振兴。如今,周庄村不仅有女子工坊,让小小香包香飘全国,而且还成立了油坊、酒坊、蜂坊、粉坊等手工作坊,把周庄的小磨香油、蜂蜜、粉条等农副产品申请商标,设计包装后推向市场,不仅创造了巨大财富,而且吸引力更多的年轻人也参与到文化周庄产业建设中来,让广大村民愈加充满乡村振兴的自信和希望。
在社旗,吸引央视的不仅仅有用以传情达意、祈福辟邪的香包文化产业,还有与此相关联的艾草产业。制作香包所需的填充原料之一,正是散发着幽幽香气的艾叶。
无独有偶。5月28-29日,央视综合频道另一路记者——《端午特别节目》栏目组不远千里,深入社旗田间地头、车间工厂,踏访社旗小小艾草的“前世今生”。
“宛艾”品牌在全国久负盛名,作为南阳市着力打造“三花、三果、三药”特色种植大市中“三药”中的一药,艾草发展前景广阔。社旗县抓住机遇,于2016年引进南阳国医仲景艾草产业园有限公司,以大冯营镇、桥头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大力发展道地艾草产业。目前,产业园区艾草面积已达万亩,并建成了5个艾产品加工车间,生产的艾绒制品、艾叶制品及家纺、洗化、炙具炙器等五大类263个品种,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年产值超亿元。艾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惠。
“每年可收割三四茬,一亩艾草的经济效益是种植传统农作物的三倍。”端午近,艾将熟,在国医仲景艾草产业园负责人刘皓的引领下,行走在6.6千米的艾草大道上,放眼望去,满目翠绿,艾香扑鼻。央视镜头中,工人们正在艾田间挥汗如雨收割成熟的艾草,机声隆隆的厂房里,艾绒、艾柱……甚至是更高端的纳米技术冻干粉艾产品陆续下线,发往全国各地……艾草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草”。
“早几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阳时,对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重要指示,为俺注入了‘强心剂’,让俺吃下了‘定心丸’,一定要把艾草产业发展的路子走正走好,走得更远!”面对镜头,说起自己一手打造的“艾草王国”和方兴未艾的艾草产业,刘皓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