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三山凹》 河南文学创新高
李天岑长篇小说《三山凹》研讨会在京举行
南阳网讯 (全媒体记者曾碧娟)继获得《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后,南阳市著名作家李天岑的小说《三山凹》5月13日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研讨会。这是对于屡获佳誉的《三山凹》又一次肯定,也是河南文学界的一次重大突破。
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河南省作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由作家出版社副总编颜慧主持,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发来贺辞。新华社、人民日报、文艺报等30余家新闻媒体莅会。研讨会上,名家们对《三山凹》进行了专业的剖析和解读。他们一致肯定,《三山凹》横跨六十年的时光,以丰山、磨山、紫山三座小山和一道山坳为坐标点,讲述了如南都这样的热土,如三山凹这样的乡村,从包产到户、改革开放到脱贫致富,几代人的奋斗历程。它是一幅全景式的中国时代画卷,是改革开放后至今中国的一个全面扫描,既是一部崭新的改革史、创业史,也是中国农村的生活史和情感史。《三山凹》的故事也就是中国的故事。李天岑用他的新作,为南阳作家群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河南文学增了光。李天岑在研讨会上和大家分享了创作历程。他说,他没有写出惊世之作的能力,只求能够紧跟时代,做好时代的记录、讴歌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为社会大众塑像,歌颂人民,了解读者,尊重读者,写出读者爱读的作品。
延伸阅读
每个小人物,都是伟大时代的奋进者
——以小说《三山凹》为例解读脱贫攻坚带来的山乡巨变
新华社记者 王敏
一场婚礼,新娘子在半路上跟迎亲的其他男人跑了,是什么原因?三个亲如兄弟的发小,却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是什么造成的……
“这场起源于贫穷、最终致富奔小康,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时时提醒我,身处这个伟大时代,一定要把这些写下来。每个小人物,都是伟大时代的奋进者和创造者,今天,仍然需要他们投身、奉献这个伟大的时代。”长篇小说《三山凹》作品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作家李天岑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记者:《三山凹》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要创作这部小说?
李天岑:南阳西峡县一个企业家朋友和我聊天,说村里有三个虎年出生的兄弟比着干,比谁生意做得好、日子过得好。三个发小,是我思考创作的萌芽。但故事,却来源于我的身边经历。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在穷乡僻壤,我亲身体验到父老乡亲不仅解决温饱问题,还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一切让我不得不拿起笔来讴歌这个时代,表现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给农村带来的巨变,表现农村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
《三山凹》以三个发小为原型,从改革开放前夕一直写到2019年,讲述他们的成长、困惑、拼搏,这既是个关于友情、乡情乃至大情义的故事,反映农民兄弟身上憨厚朴实的特质和励志奋进的不屈;又是个农村改革史的故事,是几个共产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分镜头。这些故事,都是时代的产物。我很幸运,创作时就像穿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隧道,这些人物总是跳出来,逼得我不得不写。
记者:虽是写三个发小,但作品构建的空间和时间维度都足够大,这种难度怎么克服?
李天岑:三个发小,是农民、企业家、官员,截然不同的人生轨道,但围绕他们身上的主线一直是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虽是从三山凹村写起,但故事同时串联起黄龙镇、丰和县、南都市到深圳的故事,从乡村到县城到改革前沿,实质上反映了城乡互动、全国改革一盘棋逐步深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中华民族脱贫,使国家由穷到富、由富到强。这本身就是一场摆脱贫困的斗争,给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脱贫攻坚着眼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反映了我们党一脉相承的为民初心和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这条主线牢牢树在这里,就牵引着故事的走向。
记者:这部作品是中国作协2020年度脱贫攻坚奔小康重要题材的重点扶持作品,还获得了十二届小说选刊的年度大奖,也体现了文艺界对这样题材的认可和重视。时间跨度大,又是农村题材,您希望年轻人怎么读这部小说?
李天岑:年轻人读纸质书少了,不在于他们不喜欢读小说,而在于缺乏像当年《青春万岁》《暴风骤雨》等一批优秀作品,现在的作家担负的使命更重。
我的写作是开放式的写作,我边写边跟很多人交流,和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我都问他们的意见。比如,最终成书的封面设计方案有两个,我一共发给不同年龄阶段31个人,结果两种方案一半对一半,我就把一个做了封面,一个做了封底。
小说结尾我写了一首山歌,“玫瑰花儿开满山”“小康日子比蜜甜”,这是历经风雨之后才能收获的别样人生。美好的未来要靠年轻人,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汲取前人的智慧、勇气和担当,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在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据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