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为一泓清水北上”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为一泓清水北上”
作者:  李倩

  护水员在水面工作本报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记者李倩

  351.71m3/s!5月13日上午8时,清澈的水流伴着激荡起的白色水花,快速涌出陶岔渠首。当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满负荷输水2346天,位于淅川县的陶岔渠首闸昼夜不停地运转着。

  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丹江口水库考察,世人目光再次聚焦这条中华水脉。

  “总书记来的时候我们正在采集水样。”黄进说。作为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渠首中心”)副主任,当时他正在进行水质监测的第一个步骤:采集水样。

  在丹江口水库库区,有20个水质手工监测点位和14个水质自动监测点位,分别在环库区以及在丹江河、老灌河、淇河3条主要入河河流入库口处。

  一次完整的水质监测大致需要经过四个步骤:采集水样、实验分析、编制报告、上报数据,全程需要十多天的时间。“说起来简单,其实操作过程有严格的标准要求,一步都不能马虎。”黄进说。

  就拿采集水样来说,一次“出船”采样,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样本,根据检验数据不同,就需要携带14到15个不同的瓶子。盛装水样的瓶子也不一样,有250毫升、500毫升、1升等容量的具体要求,也有是否避光,玻璃或塑料等材质的区别。

  “我向总书记汇报,南水的水质一直稳定地保持在饮用水II类及以上标准。”黄进抑制不住兴奋和激动,“没想到总书记会到一线来看望我们水质监测人员,我们深受鼓舞,一定会把水质监测工作做好。”

  “这里的水和其他地方的水不一样,水质监测数据关系重大。”黄进说,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他把自己的工作看得格外重要,“这份工作是政治任务,自己手里监测的数据更是民生数据。”

  “能吃苦,这是水质监测员必备的素质。”在黄进看来,做好水质监测的第一件事,是必须吃得下苦,能坐得住冷板凳。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陶岔渠首附近5公里以内没有村舍,连个小卖部都不好找,距离最近的陶岔村开车也要20分钟以上。面对水库面积大、气候多变的特点,监测员经常吃住都在船上,日夜坚守着一望无际的湖面。

  “最担心的还是冬天遇到大雪封山,去入河河流点位采样的路最难走,但监测工作一刻都不能停。”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厚厚的积雪,岸边石头上都结了冰,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在水里。黄进说,虽然有好几次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但还是要按时把水样拿到。

  一滴南水北上的“漂流之旅”,时间有多久?从淅川县陶岔渠首出发,一路向北穿山越岭,到北京团结湖调节池,时间大约需要15天;路程有多长?过长渠、钻涵洞、穿黄河、到京津,宛如一条玉带蜿蜒穿行,总行程是1432公里。

  从陶岔渠首大坝开闸放水至今2000多个日日夜夜,陪伴黄进的就是眼前这一库清水。“感觉很艰辛,但是值得。多亏了家人的包容和理解,他们付出的更多。”黄进说。

  让黄进欣慰的是,干这行虽苦,这两年却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前来应考。目前,渠首中心有41名水质监测人员,党员32名,平均年龄仅33岁,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总人数的83%,“为了南水北调,国家调剂了最年轻的力量,说明我们的工作职责非常神圣,年轻人也不怕苦累,而是把责任放在第一位。”

  “我非常兴奋,因为我们的工作被总书记认可,感觉更有干劲!”90后的严聃桢声音洪亮。当天,总书记来考察丹江口水库时,他正拿着采样器站在一楼的船舱取水。

  严聃桢老家就在淅川,2013年他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南水北调通水一周年时,严聃桢进入渠首中心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送的水,大部分用作饮用水,水质安全特别重要。”严聃桢说,这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感。大学毕业前,严聃桢入了党,“不怕吃苦、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他说,这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信念支撑,“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我们一定扛牢这个政治责任。”

  据统计,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出库水质85%以上稳定保持在Ⅰ类标准。截至2021年5月13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累计调水380.06亿立方米,按杭州西湖1400万立方米的水容量计算,约等于北上输送2600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过7900万人。



编辑:杨飞飞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