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今年以来,我市在获得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基础上,继续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3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单位。今日起,《南阳日报》开设《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专栏,全面展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成就、经验,为南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
数读
●全市214个乡镇(街道)建立了200个基层乡镇监管站,配备村级协管员2392名,年检测农产品样品数量达到4800以上 ●全市共建立小麦、玉米、蔬菜、南阳黄牛等10种农产品的标准综合体和月季等14种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共制定发布省级地方标准10项、市级206项、县级61项 ●全市累计出动宣传人员5000余人次,组织科技下乡1万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0.7万份,回答农民咨询3100多人次 ●全市涉农企业建立自检室350个,纳入各级各部门平台追溯点120个
南阳市农业资源禀赋独特,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特色农产品远销海外,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全市自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和全国首个国家级食品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市以来,持续加码奋进,深入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标准化生产
作为根本着力点
在清澈丹江水的滋养下,一批鲜活的大闸蟹已装箱装车,在封装好的大闸蟹盒子上,“绿色食品”标签十分显眼,盒内鲜蟹生龙活虎。“我们在县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规范化养殖,蟹的品质稳居同类产品之上。”淅川县京津源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寇元钦介绍,他们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有机化、品牌化发展,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逐渐走出了一条优质农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全市不断完善各类农业标准体系和技术操作规程,全面加大示范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标生产安全放心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小麦、玉米、蔬菜、南阳黄牛等10种农产品的标准综合体和月季等14种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共有100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完善了企业标准体系。
质量检测
作为关键保障点
近年来,南阳市已构建全链条的绿色安全、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体系。
全市214个乡镇(街道)建立了200个基层乡镇监管站,有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了“五有”要求,配备村级协管员2392名。年检测农产品样品数量达到4800以上,全市开展培训120余次,培训主体8524个次,个人24000余人次,“两书”发放和签订3万余份,日常巡查2845次,巡查主体2384个,发现问题153个,处置率100%。
除此之外全市共建立市级农业检验检测机构9家、县级36家,市县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中有3家获得“双认证”。对蔬菜、水果、粮食、畜产品、生鲜乳、水产品、饲料、饲料添加剂、农(兽)药、化肥、种子等样品严格检验,通过检测工作发现不合格农产品并跟踪处理到位,处理率100%。
社会共治
作为合力凝聚点
市中药材公司、茶叶合作社面向种植户签订种植、收购、储运合同,建立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和管理机制。积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制度,探索社会共治机制,为促进南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强化创建宣传。借助送科技下乡、“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组织农业农村、市场监督、林业、粮食和物资储备等部门印发普法教材,大力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法一办法”等法律法规。全市累计出动宣传人员5000余人次,组织科技下乡1万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0.7万份,回答农民咨询3100多人次。
强化社会监督。落实兽药休药期制度、农药间隔期制度、生产记录、进销台账,企业建立自检室350个,纳入各级各部门平台追溯点120个。纳入监管名录企业均组织实施了质量承诺,开展了从业人员培训。同时利用信用南阳等平台,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曝光,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全媒体记者 吕文杰)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镇平县: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为特色产业振兴赋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