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南阳答卷”
——南阳市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观察
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摘自《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
数 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京津沿线城市送水37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群众超过1亿人,全市保水质运行“五员”巡查人数达8286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全市造林361万亩,汇水区造林132万亩,环丹江口库区造林5.2万亩,汇水区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全市森林面积达1468万亩。
全市共认证有机产品204个、绿色食品14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41万亩。
新能源装机293.1万千瓦,其中光伏扶贫项目58.3万千瓦,带动8.4万户受益。
风光秀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全媒体记者 崔培林 摄
5月11日上午,在丹江口库区的淅川县马蹬镇碾盘山,绿化团队负责人李帅正在为紫薇、五角枫提灌浇水——这片树苗是他们今年春天在这座石头山上挖好树穴,再肩挑人抬,把树苗运上山、把土背上山之后才种下的,因为地域种植条件艰苦,被称为“客土造林”。
李帅他们“愚公移山”般植树增绿的同时,在39公里之外的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正在带领乡亲们给石榴树浇水。因为地处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软籽石榴树能保水土、花能观赏、果能卖钱,环保又增收,成为当地生态产业的最佳选择。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扛稳水质保护政治责任,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一批政策法规,努力打好“三大保卫战”,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效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绿水青山正在一步步变成金山银山。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城段生态廊道 全媒体记者 崔培林摄
咬定青山的生态定力
张家祥、李帅们努力保护的,是南水北调的水质。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源头,南阳市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水缸”“水龙头”,狠抓环境整治,坚决防污治污。在库区和干渠沿线大力整治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垃圾污染,先后否决、终止超过430个各类工业项目,关停1100多家企业,关闭搬迁1500余家畜禽养殖场,取缔5万多个库区养鱼网箱,开展3300亩石漠化试点治理,累计完成92条小流域治理。
着眼保蓝天、增碧水、守净土,南阳市各级各部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全域党建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度融合,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用地结构调整等方面“组合拳”不断,掀起一场又一场环境治理风暴。
坚持植树造林筑牢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全市造林361万亩,汇水区造林132万亩,环丹江口库区造林5.2万亩,汇水区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
在巩固粮、油、菜、畜四大基础产业的同时,南阳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菌、花、果、药“四特”经济,2020年共发展月季10万亩、玉兰24万亩、栀子5万亩、猕猴桃14.2万亩、山茱萸40万亩,种植规模均居全省第一。全市共认证有机产品204个、绿色食品14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41万亩。
一抓到底的生态拼劲
山美不在高,而在景物;人美不在貌,而在思路。南阳市持之以恒构建加快生态文明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把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推向深入。
2020年7月31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专家称赞,《条例》作为全省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符合南阳实际、突出南阳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持续推动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近年来,一项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主题的“两山”擂台赛在南阳大地展开,作为一种创新形式,擂台赛从任务完成、工作质量、机制落实、领导重视、资金投入等方面现场打分,激发出了各县区创先争优的蓬勃动力,林业部门开展“青山”擂台赛,水利部门开展“绿水”擂台赛等,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南阳是国家森林城市,营造林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森林面积1468万亩、占全省近四分之一,国储林项目规划建设面积390万亩,在全国地级市中规模最大。截至2020年,全市在完成国储林新造林50万亩的同时,同步建成智慧林业系统,实现“实时可见、即时可判、全程可控、全程可溯”。依托山水林田湖草,全市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373万亩,国家和省级森林、湿地公园18个,面积103万亩。
南阳市创新实施了“全域党建+河长制”模式,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各方治河力量,激发全域治水活力,从渠首到干渠沿线,一批批志愿者主动参与水质保护,全市保水质运行“五员”巡查人数达8286人。在全省率先推出“塘长制”,配备塘长、坑塘管理员1.6万名。“千村万塘”综合治理成为全省四水同治工作亮点之一,成功入选全国29例基层治水经验。
转型发展的生态自觉
绿水青山给南阳带来的,是百姓的幸福生活,是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南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所在。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南阳居民与八方游客共同品尝一场以月季为主题的视觉盛宴。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南阳老界岭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乡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区创建5A景区等重点支撑项目有序推进,月季花卉企业达466家。“五一”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635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34亿元。
按照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水产业、水文化“五位一体”综合治理理念,南阳市全面实施城区内河河道综合整治,加快城区绿化步伐。截至2020年底,市区道路绿化率和达标率分别达99%和92.5%,中心城区绿地率达38.75%,绿化覆盖率达42.92%。
在工业领域绿色化改造中,飞龙汽车零部件、宛西制药、宛北水泥等10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淅减、西排、金冠电气等4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南阳新能源装机达到293.1万千瓦,其中光伏扶贫项目58.3万千瓦,共带动8.4万户受益。
良好的生态,孕育出道地中草药种植资源宝库。作为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南阳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5万亩,中药材种植年产值60亿元。以“八大宛药”为代表的道地名优药材30余种,产量占全国的20%以上,南阳成为全国著名的辛夷之乡、山茱萸之乡,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拥有以宛西制药、河南福森两家上市企业为代表的规模以上中药企业39家,获得GMP认证的中药企业13家,生态资源正成为各地富民强县的“助推器”。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亮的底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南阳正向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民更富的目标大步前进。(全媒体记者 李仰峤 余耀耀)
云悦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新野县:老旧小区改造暖人心
下一篇:南阳市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