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豫西牵牛战的红色足迹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寻访豫西牵牛战的红色足迹
作者:  罗非 曹学祥 张曦

把信念的种子根植山村大地

——寻访豫西牵牛战的红色足迹


  豫西牵牛战中,经过了鱼贯口战斗,李铁军的主力整3师追赶我军一直到伏牛山深处,被牵制半月之久。陈谢兵团把缴获敌军的物资分给贫苦农民,军民关系亲密无间。

豫西牵牛战宣传画。(资料图片)

  初夏时节的伏牛山,满山遍野披着绿装,各色山花竞相开放。明媚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翠绿,照在大地上,处处透露出勃勃生机。

  蜿蜒崎岖的公路,随着河流山势盘旋,延伸向远方,带着我们走进那段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

  74年前,陈赓、谢富治兵团诱敌深入,使敌人由优势变劣势直至被歼的豫西牵牛战,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红色印记,也成为我军历史上的光辉战例。

  74年后,踏访这片带着红色足迹的土地,勤劳朴素的山乡人民,正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毛泽东亲笔电文。(资料翻拍)

  敌强我弱

  牵着敌人鼻子走

  鱼贯口,一个位于内乡县赤眉镇、通往伏牛山深处的重要关口。记者一行踏访豫西牵牛战红色足迹之旅,便从这里开始。

  “当时要不是在这里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国民党军也不会将13旅当成我军的主力一路尾随,最终被拖疲拖垮、一举歼灭。”内乡县史志办主任姚文书向我们娓娓道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慢慢浮现在眼前。

  那是1947年,根据毛泽东同志批准的中原作战计划,陈赓、谢富治兵团(以下简称陈谢兵团),刘伯承、邓小平大军,陈毅、粟裕大军三路同时反攻,相互呼应,交替掩护。当年10月,陈谢兵团越过陇海线南下挺进豫西,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当时国民党集团控制区的腹地。为了应对局势,国民党抽调了8个旅数万人的兵力,组成第5兵团,由陈赓黄埔军校的同学李铁军统一指挥。

  “当陈谢兵团刚刚行进至南召、方城一带时,李铁军的大军便尾随而至。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陈赓认为与其决战的时机尚不成熟。他主张放长线钓大鱼,先派一部分兵力伪装成主力,牵着李铁军这头‘大牛’西进伏牛山腹地,尽力把敌人拖疲拖瘦,待时机成熟后,再一举歼灭。这项作战计划,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豫西牵牛战。” 姚文书深沉的话语中,脉络逐渐清晰。

  牵牛任务并不轻松。担负牵牛任务的陈谢兵团的13旅和25旅加起来不足6000人,而李铁军这头“牛”却是全副美械装备的整3师3万大军,稍不注意,就会被“牛”顶伤,所以斗智更重于斗力。陈赓电令牵牛部队,先是在镇平炮火齐发,最终趁着夜色拿下县城,为了让敌人上钩,又围攻了内乡县城。接下来,我军又在鱼贯口设伏,顽强阻击敌人。猛烈的炮火让李铁军误以为遇上了我军主力,他亲自督战调集了几十门大炮,大有不把山头炸平决不收兵的劲头。当敌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攻上山头,我军早已转移了。一无所获的李铁军却以为他大功即将告成,便命令部队丢掉辎重,扔下大炮,全力朝内乡的七里坪、夏馆和西峡的二郎坪方向追赶。

  红色基因

  在这里生根发芽

  “小时候,我们经常爬到山坡上,在残存的战壕里玩打仗的游戏。”在鱼贯口豫西牵牛战作战指挥部旧址前,土生土长的鱼贯口村村民、豫西牵牛战纪念馆馆长杨华桥告诉记者,儿童时代,他经常听村里的老辈人讲,当时解放军的部队进入这里设伏时,部队整整过了一夜。“当时村民们发现有当兵的经过,都有些害怕,有户人家甚至连夜躲到了山上。可村民们在观望时却发现,这支部队纪律严明,对当地百姓秋毫无犯。累了,战士们只是靠着墙头睡一觉;饿了,他们会拿出自己的干粮做饭。他们只是征用了村前的一座小庙,作为战斗的临时指挥所。”村民们见此情形,第二天主动拿出粮食送给解放军,但被婉言谢绝了。在战斗结束后,村民们被解放军的精神感动,他们自发地为一位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收殓了尸体。

  “豫西牵牛战中,经过了鱼贯口战斗,李铁军的主力整3师追赶我军一直到伏牛山深处,被牵制了长达半月之久。陈谢兵团的13旅在内乡县七里坪、夏馆和西峡县二郎坪驻守的近半月时间中,把缴获敌军的物资分给贫苦农民。当地百姓主动为13旅腾房子、修工事、抬担架、做向导,军民关系亲密无间。” 姚文书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鱼水深情,为日后陈赓主力歼灭李铁军兵团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杨华桥到井冈山参观,在深切感受党的光辉历史的同时,他却发现打小耳熟能详的鱼贯口战斗,却因为种种原因只留存在史料中。回来之后,杨华桥便立志宣传豫西牵牛战这一红色文化。他一边忙着整理资料,一边实地察看,先后投入10余万元,加紧复原鱼贯口战斗指挥所旧址。依托原鱼贯口小学旧址,“豫西牵牛战纪念馆”也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精神传承

  助力山乡发展


七里坪乡局部.jpg

七里坪乡局部

  74年时光荏苒,留下豫西牵牛战红色印记的内乡大地,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赤眉镇,还是留下红色足迹的七里坪乡、夏馆镇、板场乡,质朴勤劳的内乡人民,多年来传承着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无论是村镇建设,还是百姓生活,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思源社区一角.jpg

思源社区一角

  在七里坪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思源社区,64岁的樊大爷正悠闲地和邻居喝茶聊天。“我是5年前从山上搬下来的。”樊大爷告诉记者,社区共安置了近百户人家,受惠于党的好政策,他们这些搬迁下来的安置户有的在搞香菇种植,有的在苗圃里帮工,有的被分配了公益岗位,大家都有事做。“现在我们住着干净整洁的房子,有了稳定的收入,从家出发,骑车三五分钟就能到镇上,上学就医都十分便利,生活是越来越顺心了。”

  樊大爷的生活,只是七里坪乡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七里坪乡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持续美化乡村面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目前,全乡已初步形成以林果业、花卉苗木、食用菌为主的种植业,以宝天曼峡谷漂流、天心洞景区为重点的旅游业等多元化富民产业发展格局。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依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全乡915户2595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以美丽乡村项目为依托,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改善乡村环境,形成“山中有镇、镇中有水、山水相映”的风韵,打造出“水清、天蓝、山绿、路畅”的温馨家园;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文化中心配套设施,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过程中,七里坪乡人民听党话、跟党走,将信念的种子植根大地;在富起来的过程中,全乡人民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积极投身绿色发展,持续推动社会进步,取得了可喜的丰硕成果;在未来强起来的道路上,我们将按照乡村振兴整体部署,为留守老人儿童服务保障好,将外出务工劳动力技能培训好,把留在家乡的青壮年就业安排好,让人民共享幸福新生活。”七里坪乡乡长闫少剑说。(全媒体记者 罗非 曹学祥 张曦)

云 悦 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