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英雄耀华夏 革命精神永传承——三军会师桐柏的红色记忆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桐柏英雄耀华夏 革命精神永传承——三军会师桐柏的红色记忆
作者:  陈明磊

“追寻初心 光辉印记”系列报道 

 

桐柏英雄耀华夏  革命精神永传承

——三军会师桐柏的红色记忆


本报记者  张明亮  姜明安  陈明磊


在桐柏县城,有英雄广场,也有英雄路。走进桐柏,英雄的踪迹随处可见,英雄的事迹可寻可觅。耳濡目染,思接千载,不禁发问——谁是真正的桐柏英雄?是谁最早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烈火、照亮了豫南的天空?记者走进桐柏山,走进叶家大庄,寻找桐柏英雄诞生的地方,瞻仰永生的革命先烈,追寻不朽的红色记忆。


 pic.jpg

参观桐柏革命纪念馆


一代英雄筑伟业

 

桐柏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从1919年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的30年间,这里一直燃烧着红色的火种。位于桐柏县城南隅的叶家大庄,是桐柏革命纪念馆位所在地。这里青砖黛瓦,错落有致,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古朴典雅,凝重肃穆。

叶家大庄当年是一户叶姓大盐商的宅邸,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的所在地。纪念馆前的广场上,矗立着花岗岩英雄群雕——丰碑,雕刻着当年中原局等三大机构的7名主要领导的光辉形象。记录着“桐柏精神”的桐柏革命纪念馆静静地伫立在翠屏山下,无言地讲述着那段战火中的燃情岁月。纪念馆内,浩若繁星的史料,记录着桐柏革命老区的光辉历史。

1919年6月,“五四运动”爆发后,桐柏进步青年李树敏、黄连成、王会承组建了桐柏最早的革命群众组织——抵制日货委员会。

1926年2月,共产党员金孚光、汪世昌、周耀杰等在桐柏月河镇成立了南阳第一个党小组,革命星火在南阳盆地点燃。

1930年6月23日夜,桐柏武装起义胜利后,组建红九军二十五师第一大队,豫西南第一支红军成立。

1936年1月,张星江、王国华、周俊鸣等人建立了豫南桐柏山红军游击队,打击反动派,发展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新四军领导人曾转战竹沟和桐柏山一带。

得中原者得天下,得桐柏山大别山者得中原。1945年10月24日抗战胜利之际,为阻止蒋介石反动派不劳而获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奉党中央令,以王震为首的八路军三五九旅、以李先念为首的新四军五师和以王树声为首的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三军六万将士,在桐柏山胜利会师。

10月30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行署和中原军区在叶家大庄宣告成立,桐柏成为当时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区域和各级首脑机关所在地。中原局代理书记郑位三,副书记李先念、陈少敏,行署主任许子威,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副司令王树声在此工作至1946年。

三军会师桐柏,把这几支革命力量组合成了一只铁拳,在中原形成了强大的铜墙铁壁,钳制国民党30万军队达10个月之久,取得了中原坚守乃至中原我军突围的历史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阴谋,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解放区的革命武装斗争,揭开了解放战争威武雄壮的胜利序幕。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在桐柏县城郊乡,记者见到了95岁高龄的老战士孙呈洪,说起桐柏的红色历史,孙老的声音格外洪亮。孙呈洪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人早早投身革命,母亲和两个弟弟相继牺牲。此后孙呈洪毅然决定投身革命,在淮海、渡江战役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军队建设中荣立两次三等功。

巍巍桐柏山,悠悠淮河源。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中国革命的壮烈篇章。白果树下,农协会员聚集商讨万人暴动,红旗漫卷桐柏山;太白顶上,鄂豫边工委研究开展游击战,抗日烽烟燃烧在桐柏山上;三军会师,歼敌过万,毛泽东亲自致电祝贺;中原突围,牵制敌人30万,南北两路成功西进……

在20多年的战斗岁月里,桐柏先后成为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王震、彭雪枫、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万余名“桐柏英雄”长眠在桐柏山,留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豫鄂边省委、七七工作团等革命机关旧址遗址一百余处。桐柏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引起毛泽东的特别关注,仅在1938年至1948年的10年间,他在发出的诸多电文中,提到“桐柏”或“桐柏山”的就有26处之多。



pic(1).jpg

 

pic(2).jpg

聆听红色故事。



革命精神永传承

桐柏是一方有着丰厚红色文化底蕴的热土。这里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长篇小说《桐柏英雄》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小花》,是桐柏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电影《小花》中的插曲《绒花》传唱数十年经久不衰,红色经典电视剧《桐柏英雄》多次在央视和众多省市卫视热播。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桐柏不断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桐柏县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资政育人功能,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红色廉政文化教育。桐柏革命纪念馆及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建成后,已发展成为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的重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桐柏县及周边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依托这里丰厚的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日接待量最高达8000人次,年均30余万人次前来接受红色教育。

立足革命老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桐柏县纪委监委创造性地将桐柏红色文化与廉政文化有机统一为红色廉政文化,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教育功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追忆红色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据桐柏县原党史办主任甘心田介绍,该县组织专门力量,对境内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筹措资金对桐柏革命纪念馆进行扩建,并对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旧址、回龙榨楼鄂豫边省委旧址、新集磨沟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等一批革命遗址进行发掘性修复,建成了红色遗迹游景观带,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党员干部红色廉政教育基地。

依托红色资源,桐柏的爱国主义教育如火如荼。结合桐柏县情和自身特点,桐柏县的决策者们精心组织开展突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宣传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参观桐柏革命纪念馆,举行入团、入队宣誓仪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桐柏革命纪念馆成为青少年继承先烈遗志、探索人生意义的活动基地和第二课堂。

 

红色文化谱新篇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寻得到红色记忆,感受到浓郁乡愁。”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的乡亲们没有想到,以红二十五军转战南阳为主要历史背景的“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落户到了村里,更没想到他们村成为了集红色旅游、农业休闲、美丽乡村为一体的红色乡村,吸引了省内外的游客络绎不绝来村里参观游览。

新集乡有着历史的红色荣光。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在磨沟村驻扎休整、在梁庄村建立军部、在歇马岭地区激战,体现军民鱼水情深的“筹粮”“送鞋”“七仙女追红军”等感人的红色故事,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广为传播。

走进磨沟村,立即被浓厚的红色文化吸引。尖山峰古寨遗址、红军广场、红军小道、红军亭、红色文化浮雕墙……革命战争年代那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历历在目。

当选“南阳市十大美丽乡村”的消息传到村里,乡亲们振奋不已,他们自觉行动起来,翻新旧居,美化庭院,还办起了乡村旅游周。

游客们来村里看大戏、逛集市,在古色古香的村落里参观红色展馆,重温红色记忆,在青山绿水中享受美丽的自然风景,回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红色文化在这里迸发出强大的振兴力量,在这个美丽的小村落里,老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根、什么是魂,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故里、什么是乡愁。

首届旅游周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达8万余人次。他们缅怀桐柏英雄,仰慕革命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带活了当地经济,农产品销售及农家乐、民宿收入达到30万元。新集乡的群众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的魅力,更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

磨沟村的变迁是桐柏县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桐柏县积极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找准红色文化资源合理挖掘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对接点,夯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如今,县乡村各级积极拓展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用一体化思路整合现有资源,都在谋划引入各方资源要素,参与红色文化相关产业运营。

红色是桐柏最鲜亮的底色。弘扬红色正能量,唱响生态主旋律。一张张红色名片成为桐柏的资源优势,红色情怀转化为不忘初心的使命,当地群众正在生态秀美、产业富民、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大道上阔步前进。

 


编辑:陈明磊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