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伴着春日暖阳走进桐柏县,随处可见的田园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原是一片荒坡,杂草丛生。现在,这片80余亩的荒坡变成了梯田,其中就有我承包的1.2亩土地。”正在田间忙碌的城郊乡彭沟村村民张国和告诉记者。
彭沟村的变化,是桐柏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促进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土地整理的政策红利,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桐柏大地的山山水水,绿水青山更因土地整理与金山银山“攀亲结缘”。
因地制宜
土地整理“紧锣密鼓”
桐柏县山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怎么发展,农村怎么振兴,农民怎么富裕?
该县上下形成共识:只有对绿水青山进行“物理性”改造,既不破坏环境,又为民造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才能健步走向“金山银山”。
近年来,桐柏县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储备库,分批对全县的土地现状进行全面调研,编制了土地整治规划,实现了从分散整理到整村推进综合整治的重大转变。为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与质量,桐柏县还实行项目管护保护碑制度等措施,促进项目迅速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为缩短工期提供了保证。
土地整理需要大量投入,钱从哪里来?活该怎么干?
有胆有识的桐柏人创新机制,除国家投资外,桐柏县还设立土地开发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坚持“谁投资、谁受益”,按新开发复垦的耕地面积,对开发者进行奖励。实行招投标、跟踪审计等制度,做到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长受益。
助农增收
土地整理“鼓起腰包”
在固县镇柳扒村,村民许新强对土地整理带来的好处连连称赞。
过去,许新强承包的12亩地零零星星分成7块,让他十分烦恼,“浇不好浇,收不好收,不种又可惜”。
2016年,桐柏县的土地整治项目覆盖柳扒村。一年后,村里新增耕地320亩,综合整治提升70亩,旧村拆迁复耕50多亩。“自家的地合并、平整,又流转了120亩整块地,其中90亩种花生,其他种玉米。”许新强说,“去年,尽管受天气影响,花生亩产500多斤,可比土地整治前的亩产300斤,还是高出很多,纯收入能有四五万元。”
“桐柏浅山坡地多,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可以加快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助农增收。”桐柏县政府负责人说。县里制定规划,从2017年到2022年,开发近10万亩未利用土地,复垦所有废弃村庄老宅基地,整理全县现有耕地中的田埂、道路、水渠,让有限的资源“活”起来。
设施配套
土地整理“撒欢快跑”
土地开发整理增加了桐柏山区的耕地面积,促进了占补平衡。近5年,桐柏投资8亿多元,新增耕地7万亩,综合整治24万亩,旧村庄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1万亩,共32万亩。全县新增土地每年可增加收入超亿元。
固县镇金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了600亩水稻,2017年8月,连续多天下雨,田间土路泥泞不堪,车进不了地,稻运不出来,大多霉变。理事长胡金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2017年,包括合作社稻田所在的石头畈村在内,桐柏县37个行政村的土地整治项目完工,共修成田间道路419.81公里、生产路270.58公里。4米宽的水泥路,不仅能运货,必要时还能晒粮,彻底治好了胡金成的“心病”。
让农民受益的,不仅是路。走进固县镇项目区,但见高大的管护碑上,画着一张施工图,清晰标注水井、坑塘、干渠位置。仅一个项目区,完成坑塘工程237个、漫水桥31座、溢流堰6处。经过综合产量、水利等标准测量,桐柏县整改后的土地质量平均增加3个等级以上。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田间道路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桐柏农村交通系统,加强了城乡联系;改善了部分偏远村组的人畜饮水条件;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推进了淮河源头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了桐柏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益,使得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在一个个偏远村“扎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该县还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空心村等建设用地拆旧复垦,新增耕地1万余亩,解决了1125户4268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用地问题。全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全媒体记者 李仰峤 特约记者 杜福建)
编辑:张优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 部署森林防灭火工作 确保平安祥和过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