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钒土山 今日果满山
贴春联、挂灯笼……2月11日,农历大年三十儿,在淅川县毛堂乡庙沟村,每一丝空气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今年春节,娃没回来,走,你们老两口去我家过年!”贴好春联,“樱桃大王”闫国生一手拎腊肉,一手举着封存半年的樱桃酿,热情邀请邻居闫周娃两口子去他家吃饭。“这两天正剪枝,抓住春时管好你那5亩樱桃园,来年还是一个丰收年!”几杯樱桃酒下肚,两个种田“老把式”又聊起他们心心念念的樱桃园。
时光回溯,十几年前,像大樱桃这样牵动他们心弦的,是山上的钒土矿。“咱这儿钒土资源丰富,成色好,全是富矿。”闫国生回忆,当时挖掘机一响,净赚十几万元,全村几十人跟着他赚得盆满钵满。“钱是挣了,心里却不踏实。”闫国生说,“满山都是钒土坑,风一吹,到处飞沙走石,庄稼都蒙着厚厚一层灰,连年歉收。再说,咱把山吃空了,子孙后辈咋办?”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的春风吹到了淅川丹江口库区,也吹到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县里开始禁止采矿、封山育林、关停污染企业、拆除网箱、关停畜禽养殖场……庙沟村的钒矿关闭后,村民又拿起了锄头,可全村289户1016人,散住在12平方公里的七沟八岗上,“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得一锅。”有矿不能开的庙沟村,成了县里的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多达133户463人。
转机发生在2016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立足水源区、山区的区位特点,淅川县大力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短线发展短平快产业,中线发展生态林果,长线发展旅游业,还出台一系列产业奖补、技术培训、品牌创建等扶持政策。上过林果技校的闫国生,迎来了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大樱桃耐贫瘠,市场前景好,适合在村里种。”2016年春节前,老闫流转了100多亩荒坡地,种起了大樱桃。填坑、排险、整地,修复挖矿破坏的山体……春天来了,漫山遍野的树苗在春风中摇曳,老闫黝黑的脸上笑出了一朵花。
闫周娃和乡亲们就是在那时跟着闫国生种大樱桃的。“坡地不出粮,林业局包苗木,国生包技术、包回收,啥心不用操。”当年,在庙沟村,就有100余户贫困户跟着老闫种大樱桃600余亩,大樱桃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金苗苗”。随着樱桃苗长成樱桃树,村民们欣喜发现,老辈们口中的“鸟语花香”又回来了,村里抬眼千山绿,低头扑鼻香。2020年夏,红果子刚挂上枝头,当年就卖了5万余元,经历过转型阵痛的庙沟村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
“以前靠山吃山挖空了山,现在靠山吃山绿满山,咱这小山村,日子越过越红火!”
回忆着往事,憧憬着未来,转眼已是华灯初上,火红的灯笼映衬着他们酒后微醺的脸,爽朗的笑声在整个山村回荡……(全媒体记者 蔡凯 特约记者 康帆 杨振辉)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日报社: 致社会各界的感谢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