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至28日,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我市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安排部署今年经济工作。
新征程即将开启,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南阳的建设中建立新功?围绕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产业链式集群化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发展高度重视,2018年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把南阳与郑州、洛阳并列为全省三大城市,2020年提出“突破南阳”,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中又明确提出“提升南阳等区域中心城市规模能级”“支持南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
因此,我市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综合考虑外部形势和我市发展条件,今后五年要全力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城市规模能级,增强吸纳集聚能力和影响力、竞争力,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大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跨越5000亿元台阶、力争接近6000亿元,稳居全省前三,经济实力在全国地级城市排名不断前移。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一主一新一特”产业发展模式深入推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冶金建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级园区、企业加速壮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面深化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交通兴则城市兴。“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认真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精神,统筹“空铁公水”四位一体建设,建立适应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投资、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内捷外畅、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体系。迁建南阳机场,打造集人流、物流为一体的国际航空港,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一批通用航空机场。争取合西高铁南阳-信阳-六安段、南阳-驻马店-阜阳高铁开工建设,争取合西高铁南阳以西段、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洛阳至南阳段进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谋划构建“星形”高铁网络。建成南阳东站动车运用设施和铁路二级物流基地等项目。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国道、省道全部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唐河复航工程一期建成、二期基本完工,启动唐(河)溧(河)运河和白河航运工程前期论证。配套规划建设一批临港物流园区,构建空铁公水“四港”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基本建成“五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南阳
“十四五”期间,全市上下将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到2035年基本建成“五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南阳,大城市规模能级实现大幅跃升,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在区域创新高地建设上,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活力全面激发,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高能级科创平台明显增加,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增强。在区域经济高地建设上,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发展质量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区域开放高地建设上,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建成、作用充分发挥,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全面建立,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卧龙综保区引领带动能力全面增强。在区域文化高地建设上,南水北调精神和“四圣”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公共文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区域生态高地建设上,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达标,绿色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资源能源利用集约高效,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在幸福美好家园建设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进全省第一方阵,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
加快产业链式集群化发展
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必须有实体经济的坚强支撑,尤其是工业的支撑。工业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是制约我市发展的“短板”,为此我市制定了“234”市域工业发展格局,推动纺织服装、油碱化工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冶金建材三大支撑产业量质齐升,数字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分行业绘制产业链图谱,推行“链长制”,完善智能装备、数字光电、节能环保、超硬材料、5G、生物制剂与中医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纺织、碳酸钙等十大产业链条,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开展“千企升级”行动,大力培育头雁企业。以智能装备制造为引领,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南阳产品”向“南阳品牌”转变。到“十四五”末,全市力争形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冶金建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肉食生产加工基地、防爆装备制造基地、数字光电基地、新材料基地和新能源基地。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接续推进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路线图: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市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实施“三千四特”工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间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全媒体记者王鸿洋)
云阅读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