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起源
李焱
说起酒的起源,在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典故。话说古时侯有一农夫,秋收时不慎将一口袋高梁倒入水缸中,数日后缸内飘出异香,农夫惊诧,这时,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莅临,告诉农夫:“你缸内要出琼浆玉液了,不过,你得按照我的吩咐去做。”农夫忙问:“如何去做?”长者说:“明日酉时,你到庄外十字路口,想办法找到三位行人,各采集一滴血放置缸内,方可。”次日,农夫果真于酉时到庄外的十字路口,等侯过往行人。首先遇到一位教书先生,农夫说明所求之事,其慷慨应允,便采集了一滴血。第二位过路人是一个将军,又采集了一滴。眼看酉时将过,正发愁采不够三滴血呢?忽然发现一个乞丐瘫睡在路旁,便不顾三七二十一,又采集了一滴血。回家后,将采集的三滴血如法加入盛放那种粮食的缸中,放置一段时候之后打开,果然传出奇异的香味。尝之,醇香溢口,清凉甘冽。所以,酉时采集三滴血,人们称之为“酒”。试看,酒局之上,在刚开始时,一个个正襟危坐、言行严谨,显得文绉绉的,这便是因为采集了教书先生的血的缘故;酒至半酣,面红耳赤,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说话高声大气,那是因为其中兑入了将军的血,至于筵席散后,人像乞丐一样东摇西晃、手舞足蹈、语无伦次、体面全无,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这是民间流传的一种传说吧。事实上,关于酒的起源,世间有四种说法:一是仪狄造酒说;二是杜康造酒说;三是猿猴造酒说;四是天上酒星造酒说。
所谓“仪狄造酒说”。据《战国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根据这段记载,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
至于杜康造酒说。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说杜康将剩饭倒在桑园的树洞里,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
再说“猿猴造酒说”。明代文人李日华在其著述中记载:“黄山多猿猴,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人,闻数百步.......”无独有偶,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叙道:“琼州(今海南岛)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最后,关于天上酒星造酒说。《内经》讲到:天地生育,五行盛衰......天上有酒三星,在女御星座旁边......据此所说,酒的制作与天地同时了。
那么,酒究竟是谁开始酿造,又是如何酿造的呢?相关专家学者认为这四种说法都经不起考据。关于仪狄,史籍中多次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这是否是事实呢?据考证《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文献记载,都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而有的古籍中说孙子八世孙鲋,说帝尧、帝舜,都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都善饮酒,他们饮的酒是谁人酿造的呢?可见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是不大确切的。
至于杜康,古籍中记载的就更少了。据北宋专事研究酒文化的窦苹考究“杜性“的起源及沿革,认为杜性本出于刘,累在商为豕氏,武王封之于杜,传至杜伯,为宣王所诛,子孙奔晋,遂有杜氏者,士会和言其后也。”杜姓到杜康的时侯,已经是禹之后很久的事情了,在此上古时期,就已经有“尧酒千钟”之说了。
关于猿猴造酒说,倒是既合乎逻辑又合乎事理。猿猴有嗜酒的习性,它们往往聚居在深山老林中,每到山果成熟的季节,熟透或因其它原因落下的山果堆积于“石洼中”,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酒”的液体析出可供享用,习以为常,久而久之,猿猴居然能在不知不觉中“造”出酒来。
对于酒星造酒说,有关专家认为,天上是否有酒三星,后人研究天象的可以考证他的存在,然而,星在天上虽然开天辟地时就有了,而地上的事物人为地反应于天上,推验天某一星象,这是随着时世变化而呈现的,比如宦者、坟墓、孤矢、河鼓,都是太古之时没有的事而天上都有这些星。由此推论,可知其他了。
酒之源究竟在哪里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酒的成因:酒是一种发酵食品,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是在一些含糖份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后来被称之为“酒”的东西,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这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腐烂的水果摊床旁,在垃圾堆附近,常常能嗅到由于水果腐烂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味儿。因此,我认为,窦苹所说的“予谓智者作天下,天下后进循之而莫能废”的观点是颇有道理的。也就是说,远古的野果受自然界中的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产生了有独特口味的“酒”,经猿猴以及所谓的仪狄、杜康等后人在经年累月的劳作实践中,积累了制造酒的方法,经过有知识有远见的“智者”归纳总结,再一代一代地相袭相循,流传至今,以至于口味越独特、香型更醇厚。这一说法是比较接近实际,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编辑:顾清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酒与人生主题征文】酒哇,酒
下一篇:老乔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