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助推南阳古城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关于助推南阳古城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
作者:  政协南阳市委员会

关于助推南阳古城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

政协南阳市委员会


  “南阳古城保护和利用”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文旅专项两大标志性工程之一。市政协把“助推南阳古城保护与利用”作为年度常委会专题议政的重点,在广泛调研,深入考察,充分座谈,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南阳古称宛,西周宣王时,南阳城为申伯国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2800多年。明清时为南阳府所在地,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在清同治年间形成了以护城河、明清砖筑城墙为核心,以四关土筑寨墙及河流为辅助的内、外城之“梅花城”格局。

  (一)古城文化资源。南阳古城范围内有历史文化街区两条(民主街、解放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医圣祠、南阳府衙、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玄妙观、天妃庙、王府山、董作宾故居、杨廷宝故居、南阳府文庙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接官亭、中共南阳地委办公旧址、孙家楼、察院旧址、张嘉谋故居、宛城驿、古城墙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点32处、历史建筑45处,此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古城保护和利用的价值。南阳古城历史辉煌,文化灿烂,在西汉时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东汉时与京城洛阳并列为全国两大中心城市,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涌现了以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名人。清代的南阳梅花古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独树一帜。古城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三)古城保护和利用的意义。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加强对古城保护和利用,是塑造南阳特色风貌、建设大城市、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是推动南阳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南阳知名度影响力的有力抓手,具有深远意义。古城复建,优化景观风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能有效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有效促进文物活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激活古城,点亮南阳。

  (四)当前建设情况。2016年以来,“南阳古城保护和利用”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文旅重大专项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成立了以市政协主席张生起为组长的文旅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持续推进,成效明显。目前已筹备各种建设资金14亿余元。护城河综合治理征迁工作正在进行,其中居民房屋征收总任务数为826户,已完成拆除791户;公建单位23家已签约18家;起步区南城门区域完成两处公建单位、两处民企、143户民房共计3.5万平方米征迁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有力的法律支撑、持续的资金投入、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古城区不少历史街巷被破坏、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保护不力、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特别是居民生活环境较差,文旅资源转化效能偏低。

  (一)整体推进乏力。对古城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不足,保护和利用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

  (二)规划编制不完善。多年来,与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配套的一系列规划编制进展不一,时间、空间衔接不够,南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依法有序实施受到制约。

  (三)历史风貌有所破坏。历史街巷是古城的主体和支撑,记载着古城发展的历史轨迹,沉淀着古城历史文化。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历史街巷风貌已经不在,原有功能逐步衰减,部分功能甚至丧失。

  (四)文物管理存在短板。南阳古城内大部分文物,因政府行政管理(业务指导)部门人员少、文物保护专款不足、缺少规划、产权分散、产权单位经济能力差、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保护现状堪忧。

  (五)建设资金缺乏。从当前正在开展的南阳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修复工作可以看出,南阳古城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在投融资方面方法手段不多,成效不明显,导致项目推进受阻。

  三、意见及建议

  南阳是早期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楚汉文化重要发源地、三国文化重要发生地,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重要体现,要做到最大限度保护,客观适度复原,科学合理有效利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激活古城,点亮南阳。

  (一)提升站位,强化组织领导。一要准确把握方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城保护和利用的系列讲话为指导,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要以国家及相关部门、省市出台的关于古城建设、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办法意见为遵循,要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动态性保护原则。二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建议成立高规格的南阳古城项目指挥部,强化指挥部的统筹领导作用。建议成立南阳古城管理委员会,行使社会事务管理和古城保护利用工作职能,有效推进南阳古城的保护和利用。三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和机制建设。要尽快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南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构建古城保护法规体系,将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细化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部门,依法推进,依法奖惩。四要积极对接国家和省政策项目。

  (二)明确定位,突出古城特色。一是以汉文化为底色,深度发掘并建设王莽铸币厂遗址博物馆,保护整修明远顶、望仙台等汉代高台遗址,建设汉宛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展现汉宛城形制特征,展示两汉时期南阳“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繁华盛景,建设南阳古城两汉文化展示区。二是以梅花城为底版(3.35平方公里,清代“梅花城”范围,包括2.71平方公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结合梅花寨南寨墙遗存的保护,建设南寨墙遗址公园,通过景观设计展示出南寨墙、大寨门、小寨门的位置;结合温凉河、梅溪河整治,在原梅花寨寨河的河段形成以寨墙遗址为主题的滨河绿地,反映梅花寨城“状如梅花”的形制特征,将梅花古城融入现代城市景观。三是以明清古城风格为主调(1.2平方公里明清府城范围),采取保护、修复、整饰、更新等手段,对域内的民主街、解放路、府文庙等街区、街巷、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

  (三)完善规划,强化科学引领。一要加快推进《南阳古城历史街区保护及修复整治规划》审批落地。二要编制汉宛城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汉代冶铁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及汉宛城遗址周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三要编制南阳古城核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四要编制古城核心区重点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五要加强对要利用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规划。六要深化专项规划实施方案。

  (四)恢复风貌,再现古城风韵。一是要开展历史街区修复工作。按照《民主街解放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要求,整体保护并恢复解放路中段、民主街的传统风貌,保护其他历史街道两侧的历史建筑,有效展示南阳古城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建筑时代特色,重现古城文化风韵。二要开展公房回收工作。可借鉴北京、洛阳、开封的做法,对古城内一定数量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的文物建筑,开展文物腾退和修缮保护利用工作。三是开展古城人口疏解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科学制定老城人口疏解方案,确保既留下城市的人,也留住城市的魂,真正使历史文化名城活起来、亮起来。四是要开展坑塘水系修复工作。

  (五)强化保护,展现名都风范。一要加强队伍建设。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加强文物保护机构建设,增强文物保护力量。二要落实专项保护经费。建议市、区政府要建立常态化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每年不少于0.1%的财政收入用于文物专项保护。三是要加强名都标志性文物古迹修复保护。要按照要求,建立保护制度,完善保护规划,严格规划实施,加大保护投入,加强监督管理,以展示辉煌历史,延续古城文脉,展现名都风范。

  (六)培育龙头,完善投资体系。一要优化投资运营模式。要优化投资建设运营模式,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招商建设运营单位深度对接洽谈,建立投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融资模式,保障征收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要培育龙头企业集团。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文化旅游龙头集团,统一经营文化旅游资产。三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建议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于招大引强,招才引智,把古城文化旅游产业招商与工业招商摆上同样重要的位置。鼓励投资者采用PPP等多种融资方式,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

  (七)注重创新,助推文旅融合。古城保护和利用是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有机结合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古城文化资源的研学文创,活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活态旅游产品,为文化添翼,为旅游助力,有效推动古城文旅融合快速发展。一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提高文化旅游开发水平,三要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区和南阳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四要强化宣传造势。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