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是农历辛丑年,也是我们中国传统上的牛年。那么,在以农耕社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牛作为六畜之一,又是什么时候被驯养而进入我们生活的,南阳黄牛作为中国五大良种牛之一,又被赋予了多少文化符号,进而成为一种地理标志的代表,这个牛年,让我们一起寻找,南阳黄牛文化的根。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将牛驯养为家畜。考古发现,距今6000年前后,驯化的黄牛和水牛已普遍出现在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发现有黄牛和水牛骨出土。从出土文物中可以判断,最早驯服的牛用作役畜,先期是用于拉车,而后用作耕田。
《楚辞•天问》中有商王亥赶着牛车到有易氏地区,有易之君杀王亥,夺其牛群的记载,说明在早商时候用牛拉车已很普及。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牛骨骼层出不穷,还有各种材质的牛俑及牛模型器,说明养牛业已在整个社会广泛推广。
随着农耕社会的形成,牛作为大型家畜,不仅提供拉车耕田的劳力,牛奶和奶酪也为人类提供了难得的营养。《魏书•王璩传》:“常饮牛奶,色如处子。”说明人们很早就发现,牛奶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可以美容养颜。据记载,奶酪最早产生于中国,《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 “少谷,有桄榔木可以做面,以牛酥酪食之,资以为粮。”可见奶酪当时已作为一种特殊食物出现。
南阳位居中原腹地,地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是农耕文明滥觞之地。南阳黄牛作为六畜之一,自然也是农耕技术由中原地区向周边扩散的发端。“天下一,百里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阳黄牛就进入了舍饲、圈养阶段,南阳五圣之一的百里奚,当年就在城西的麒麟岗养牛,后成为秦国一代名相。
东汉时期,南阳因刘秀洛阳登基,而成为南都帝乡,全国五大都会之一,显赫于天下。也成就了众多的汉画像石遗存。已经发掘出的汉画像石,就有不少关于南阳黄牛的形象和图腾。其中有名的骑射奔牛图、斗牛牵虎、斗牛斗兽和陶牛、石牛画像石刻图等,印证了当时南阳饲牛、驯牛、役使牛的农耕传统。
到了明清时代,南阳黄牛已遍布于唐、白河流域。悠久的养牛历史,形成了南阳地区耕读传家的民风,肥美的盆地生态,更让南阳黄牛肉质细腻、鲜红油润、香味浓厚,无膻涩腥酸,是公认中的牛肉上品。南阳易佰福黄牛肉酱,之所以深受食客欢迎,被视为中原酱品代表,选用南阳黄牛肉这一本地食材,应是重要原因之一。
南阳易佰福黄牛肉酱,源于赊店魏氏家族传承,由清末宫廷御厨魏颖轩首创,主材选用正宗南阳黄牛肉,坚持传统烹煮手法,加上祖传手工制酱、秘制调料配方,形成了易佰福黄牛肉酱的三大独门绝技、历经百年岁月,纯正口味不变。有来头的南阳黄牛,与有故事的易佰福酱品,碰撞出舌尖上的文化,总是这样,不经意中被岁月唤起,而又能够历久弥新、耐人寻味。(魏小福)
编辑:马钰春子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