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时评|让安全成为最温暖的底色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南都时评|让安全成为最温暖的底色
作者:  郝春城

  9月1日,《南阳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首个校园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的诞生。作为拥有200万名在校学生的教育大市,南阳构建起立体化校园安全防护网,全方位诠释“确保学生在校安全”的深刻内涵。

  

  法治护航,构建校园安全的制度屏障。《规定》的二十四条细则,将校园安全从单一的食品安全延伸至应急疏散、心理健康等多元领域。以“全链条管控”为核心,该法规把食材采购、加工留样、配送运输等环节纳入法治轨道。特别是要求中小学校每餐次留样48小时的规定,倒逼供应链各环节规范运作,实现“舌尖安全”可追溯,将校园安全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

  

  科技赋能,打造校园安全的智慧中枢。校园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今年,我市把“实施校园安全提升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以“四个100%”安防工程为抓手,为校园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全市1125所学校完成专职保安员配备、硬质防冲撞设施安装、视频监控与一键报警全覆盖、护学岗设置,科技赋能让“人防”与“技防”深度融合。特别是“平安校园”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推广,可实现校园安全数据实时监控、风险预警自动提示。这种“智慧安防”模式,让安全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让人工巡查转向智能预警。

  

  人文关怀,守护校园安全的“隐形翅膀”。真正的校园安全应当实现法治规范与心理护航的深度融合,为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撑起保护伞。我市在教育创新中打破传统安全框架,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组建由公检法司专业人员构成的法治副校长队伍,将法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建立心理筛查与健康体检联动机制,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些举措犹如为青少年装上隐形的心灵羽翼——当他们遭遇成长困惑时,既能获得专业法律指引,又能得到及时心理疏导,在法治与温情的双重庇护下自信翱翔。

  

  校园安全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校园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乎国家的未来。确保学生在校安全,就是守护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只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构建“人人有责、层层负责、各尽其责”的责任体系,就能织密织牢校园安全网,让安全成为教育最温暖的底色。(评论员 郝春城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