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热浪滚滚。走进淅川县商圣街道幸福社区纳凉点,81岁的李定真老人摇着蒲扇笑道:“这儿有空调、有茶水,还能和老伙计唠嗑,比窝在家强多喽!”在老鹳河湿地公园的免费游泳场,孩子扑腾着水花,家长周兰一脸欣慰:“水质干净还安全,娃们可算找到撒欢地儿了!”这个夏天,让淅川百姓感觉倍爽的事,毫无疑问就是城区一口气免费开放了36处纳凉点和户外游泳场。
政府主不主动,群众心里最清楚,天再热,不能冷了百姓的心。高温来袭是“烤验”,解难是人责。7月刚入伏,淅川县就提前摸排需求,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电影院等36处具备纳凉条件的场所,于7月16日全面开放,每天开放时间拉长到9个半小时以上,配套的空调、开水、桌椅、书籍、棋牌、公益电影、防暑药品等,有效满足群众的多层次纳凉休闲需求。环卫工老张在龙城街道纳凉点灌满水壶,感慨道:“以前蹲树荫下擦汗,现在坐着吹冷风,政府这事儿办到咱心坎上了!”
便民实不实在,关键看细节,免费不是口号,安全贴心才是真章。纳凉点中午不打烊,空调持续运行降温,学习休闲娱乐都不误。游泳场的设计更见巧思。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淅川对水质毫不含糊:活水从东风渠引入,经三级湖泊沉淀,污水专门处理达标才排放。“这里的水不深不浅、水质干净,还免费开放!这个夏天孩子玩乐有去处了!”在淅川县湿地公园户外游泳场,家长周兰正带着孩子快乐的玩水。
服务精不精准,百姓最有发言权,分得清老小需求,才当得好人民群众“贴心人”。“一刀切”解不了百样难。红旗社区纳凉点里,72岁的周玉杰老人正专心阅读摘抄,他说社区纳凉点安静凉爽,书本也多,在这读书就是一种享受,他还在社区读书会上分享了读书心得。在各纳凉点也都活跃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影,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拼积木,有的在学剪纸。影剧院推出“消夏电影季”,每天播放老少皆宜的经典电影。外卖员小李跑进范蠡公园纳凉点,咕咚灌下半杯凉茶,他说接单间隙能歇个脚,手机充会儿电,又能跑半天。从怕寂寞的老人、放暑假的娃,到奔波的劳动者,各得其便,才是真周到。
惠民能不能持久,关键看恒心,清凉一阵风,不如四季常青。淅川的“凉”方不是临时起意。回看近年春节、“五一”公交免费坐,城乡跑个亲戚省下几十块;机关单位停车场夜间开放,居民停车不再“打游击”;农家中心书屋遍地开花,农闲时有了充电站;就连城管劝摊贩都轻声细语,“柔性执法”让街坊竖起大拇指。而今夏的纳凉点、游泳场,正是这条惠民链上的新纽扣。正如纳凉的群众们所言:“冬送暖夏送凉,功夫在平时。群众舒服了,社会就和谐了。”
笔者认为评判政府工作,百姓的“体感温度”最真实。纳凉点里,老人一句“比家舒坦”;泳池中,孩子一串咯咯笑声——这些就是淅川民生答卷的满分印记。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俯身贴地的实干。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把“免费开放”四个字,扎扎实实写进酷暑里的每一缕清风、每一泓碧波中。这样的“凉”策,凉了身,更暖了心。(作者:杜增波 )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都时评|烈日下的坚守者 致敬城市脉动的守护英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