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夜,南阳仲景大桥下欢声骤停。湍急河水中,一个幼小身影正被暗流裹挟冲离浅水区——当惊呼撕破夏夜宁静,一个高大身影已纵身跃入水中。
工作中的黄增 韩冰摄
未掏的手机在兜里浸透,不擅游泳的身体却比思维更快,南阳医专三附院急诊科医生黄增划开墨色水面,最终将沉浮的小女孩稳稳托出水面。没有防护装备,没有旁观犹豫,“深水区危险”的警示牌在他跃入瞬间化为背影注解。
当黄增托着女孩靠岸时,数双陌生人的手已伸向堤岸。湿透的衬衫紧贴脊背,市民递来的毛巾却带着体温——没有拍摄救人的镜头,却有人为他擦拭水渍;没有英雄式的欢呼,却有两名目击者奔向家属轻道:“您爱人救了个孩子”。这场没有编排的市民协奏曲里,见义勇为的勇毅与凡人微光的温暖在河畔交融,折射出南阳“全国文明城市”最生动的共情基石。“根本来不及想游泳水平,只听见急救室那种倒计时的嘀嗒声。”
面对追问,黄增笑着指向急诊科医生的身份烙印。从无影灯下到白河暗夜,“黄金四分钟”的急救肌肉记忆超越场所界限。当被问及“是否害怕”,他坦言入水刹那确有恐惧,却又瞬间湮灭于更强大的心理机制:“就像接诊危重患者时,你只会盯着监护仪数据冲刺。我们惯于记录聚光灯下的颁奖盛典,却更容易被夜色里的无声行动灼烫眼眶。
手机浸水黑屏的代价,换回孩童澄澈眼眸的重亮;未留存影像的义举,却深烙在市民口耳相传的叙事中。当“医专三附院”胸牌与市民递来的毛巾同框,南阳“宛美”品牌终在此刻圆融——它不只是规划馆里的烫金标语,更是危急时刻的本能纵身,是河岸上不约而同伸出的援手。深水区那记托举,托起的不只一个孩子,更有整座城市的精神海拔。
深水区纵身一跃,是医者为生命托底的重量;岸上伸出的援手,是宛城用温度接住的担当。没有影像的壮举,恰是城市文明最清晰的底片——当仁心化作本能,平凡人即为暗夜灯塔。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宛美好评|文旅融合与生态守护共绘城市新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