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时评|南阳麦收“丰”景背后的增收密码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南都时评|南阳麦收“丰”景背后的增收密码
作者:  杜增波

仲夏的南阳平原,千顷沃野鎏金,收割机的轰鸣昼夜不息。截至5月26日,南阳市1100万亩小麦已收获951.6万亩,进度超86.5%,一串串麦粒从田间奔涌向粮仓,将“颗粒归仓”四字书写得饱满而滚烫。丰收的喜悦背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技仗、协作仗——北斗导航精准规划收割路径,无人机巡田实时监测墒情,智慧农业云平台高效调度2万余台联合收割机,让“知天而作”替代了“靠天吃饭”。

“抢”字背后,是未雨绸缪的硬支撑。面对天气变数,南阳布下全链条保障网:64个“三夏”服务台扎根田头,为跨区农机手提供路线规划、机修支援;上百支应急服务队全天值守,20万吨新建粮仓与智能烘干设备协同发力,确保“麦熟有机收、粮湿有地烘”。邓州市罗庄镇更将机收减损视为“第二产量”,通过技能比武锤炼机手技术,6套烘干塔日处理500余吨湿粮,让“少落一粒麦、多增一分收”成为现实。

丰收的价值,在产业链上持续延伸。麦秆不再是田间负担,而是绿色增收的新资源——粉碎还田培肥地力,饲料化利用降低养殖成本,工业原料转化开辟新市场,“变废为宝”的三条路径正织就低碳农业的金纽带。更深的变革在“粮头食尾”间涌动:想念食品以“订单农业”串联起50万亩“想念农场”,合作社和农户按企业标准种植优质麦,每斤收购价高出市场。一粒麦子经过色选、研磨、拉丝,在智能化车间蜕变为400多种挂面,年转化粮食100万吨,年收入超26亿元——这是“田间连车间”的增收逻辑,更是“粮仓”变“厨房”的南阳实践。

当金黄的麦粒堆满现代化粮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南阳扛稳“中州粮仓”的担当,更是大国粮安基石的坚实锻造。从智能农机驰骋的沃野,到院士工作站攻关的种子芯片;从新农人指尖跃动的无人机,到流水线上起舞的挂面——南阳的丰收答卷证明:只有让科技扎根泥土、让产业联结农户,粮食安全才更有底气,乡村振兴才更具活力。

从麦田里的智能农机到云端的大数据平台,从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到粮仓的科技赋能,南阳正以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金黄的麦浪化作农民增收的希望,当传统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这片承载着“粮安天下”使命的土地,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