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初生,细雨纷飞,又到一年清明时。千百年来,这个节气承载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但如今,当焚烧纸钱的浓烟与鲜花绿柳的清香在墓园交织,我们或许该思考:如何在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让清明更添一份“清明”之气?
有人固执地认为,只有纸钱纷飞、爆竹震天才是对先人最“虔诚”的告慰。可当新闻里频频出现山林火灾的报道,当雾霾中呛人的烟尘模糊了墓碑上的名字,这样的“传统”早已与现代社会的生态理念背道而驰。去年某地因祭扫引发的山火,不仅吞噬了数十亩山林,更让消防员以生命为代价扑救——若先人有知,恐怕也不愿子孙以破坏青山绿水的方式寄托哀思。
文明的进程从不意味着割裂传统。在江南水乡,我看到年轻人将祖辈手写的家训扫描成二维码刻在墓碑上,扫码即可聆听家族故事;在北方村落,村民们以松柏幼苗代替纸扎车马,让思念随着树苗生长绵延不息。这些创新不是对习俗的背叛,而是将“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用更契合时代的方式重新诠释。当一束鲜菊的淡雅取代了呛人的烟雾,当一封“云家书”的温情消解了物质的攀比,祭祀反而回归了最本真的情感表达。
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文明祭祀”正在沦为形式主义的秀场。某地曾要求市民统一使用可降解祭品,结果大量塑料花因成本过高被偷偷替换;某些网络祭扫平台推出“豪华虚拟套餐”,让孝心异化为打榜攀比。真正的移风易俗,不在于用何种形式替代另一种形式,而在于唤醒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当我们在墓碑前放下手机,静静追忆亲人的点滴;当父母带着孩子擦拭墓碑时讲述家风故事,这样的仪式感远比任何外在形式更能抵达清明文化的本质。
《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本就是一个关于“清洁”与“光明”的节气。让我们以更澄澈的心境、更清新的方式,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这份文化基因——毕竟,最好的缅怀,应当如同春风化雨,既滋养心灵,也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都时评|移风易俗 拒绝高彩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