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沃土,留住美丽乡愁,淅川明新胜—— 用笔墨镌刻时代变迁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扎根基层沃土,留住美丽乡愁,淅川明新胜—— 用笔墨镌刻时代变迁
作者:  李金玺

  在伏牛山与丹江交汇处,一位七旬老者30余年如一日,专注于地方史志研究工作,积累近百万字的乡土文化及非遗资料,编撰多部地方志书,用文字传播家乡历史文化。他就是2024年度“河南好人”、淅川县史志研究室原主任明新胜。

  

  “对家乡,我充满了热爱和眷恋”

  

  从小就在淅川长大的明新胜,对家乡充满了热爱和眷恋,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意识到这片土地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历史,但却没有系统的记录。于是,他决定自己去挖掘、整理这些资料,让更多的淅川人了解家乡的过去。这一坚持就是30余年。

  

  史志研究并非易事。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明新胜跑遍了淅川的山山水水,有些村子地理位置偏远,常常需要徒步走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资料缺失、记载不清的情况,这就需要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和核实。

  

  “在走访中,村民们都很热情,他们会讲述很多所知道的故事和传说,这些都成为我的宝贵资料。”明新胜说,每一次发现新的历史资料,每解开一个历史谜团,都让他感到无比兴奋和满足。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能够为后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地方文化,要不断挖掘保护和传承”

  

  明新胜的工作不仅仅是编撰史志,还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保护。为了探寻淅川的生态与文化,他带领团队详细记录了淅川122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并对淅川楚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耗费3年时间,实地调研了60个山巅古寨,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史料。

  

  退休后,明新胜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专注于淅川移民文化的研究,担任移民民俗文物征集办主任,带领团队走遍10个移民乡镇、170多个移民村,行程达5万多公里,征集了30多类、240多个品种、3300余件民俗文物,编写了《淅川移民与民俗文化》一书,近百万字,厚达650页。这些工作不仅为淅川的移民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更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研究素材。

  

  为了让家乡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明新胜还积极投身于党史宣传教育。每年在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他都会走进学校、机关和烈士陵园,开展党史、国情和县史教育,作专题报告,传播红色文化,激励后人。

  

  “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

  

  “2008年,我们村正在建党史馆,当时明老师来到村里,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帮助,让人深深感受到他身上艰苦朴素、奉献拼搏的宝贵精神。”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说。

  

  史志研究对后人了解当地的历史、方志、民俗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有了像明新胜这样深耕在基层史志一线的工作者,才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淅川,爱上淅川。

  

  “史志研究能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明新胜说,时代在进步,我们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史志研究成果更好地传播和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以史为鉴守初心,以志为鉴担使命。对于未来,明新胜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他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史志研究工作中来,特别是年轻人。自己也要更加深入、系统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书写出对历史的无比敬畏与时代的最好答卷。(全媒体记者 李金玺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镇平:人勤春早农事忙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