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应急管理局科普知识大讲堂 地球“震动模式”开启?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南召县应急管理局科普知识大讲堂 地球“震动模式”开启?
作者:  刘璐 孙龙龙

  地球“震动模式”开启?

  

  中国地震台网1月初发布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共发生129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7级以上地震19次,最大为2月6日土耳其两次7.8级地震。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水平与1900年以来年均频次18次基本持平,但明显高于2022年7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水平。

  

  进入2024年,这一“势头”延续,日本能登半岛1月1日发生7.6级地震,中国新疆乌什县1月23日发生7.1级地震,巴西西北部与秘鲁交界的边境地区1月28日晨发生6.5级地震……较短时期内全球地震频发,引发一些人对于地球是否进入“震动模式”的担忧。

  

  事实上,地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现象。地震是地球内部由于能量快速释放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全球地震主要沿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分布,分别占全球地震的80%和15%。

  

  从全球范围看,地震活动相当频繁。据地震学家观测统计,地球上每年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多万次,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每年有十几至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中国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第四纪(从约260万年前开始至今)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导致大陆西部直接剧烈隆起,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并伴随有强烈的地震活动;同时,中国受到太平洋板块北西方向的俯冲推挤,东部地震活动也较强。

  

  受地球板块挤压作用影响,中国大陆分为若干活动构造块体,构造块体边界是地震集中发生的区域。历史上,中国大陆全部8级以上地震、超过80%的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这些边界地区。

  

  中国共25条地震带,其中主要有位于中部纵贯中国南北的南北地震带,位于新疆及境外地区的天山地震带,位于东部的郯庐地震带、山西地震带、阴山-燕山-渤海地震带和东南沿海地震带等。1月23日发生的新疆乌什7.1级地震,就位于天山地震带。有记载以来中国共计发生8级以上巨大地震21次,其中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以及西北地区地震带发生巨大地震的频率明显较高。

  

  地震的发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降低地震灾害损失,不仅要加强“测”,更要加强“防”,注重灾前预防,注重灾害风险管理,这包括消除地震灾害源或者降低灾害源的强度、改变灾害载体的能量和流通渠道、对承灾体采取预防和保护性措施等。

  

  从根本上讲,地震的发生和活动断裂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裂(正在活动着的断层)的精准定位,提高重大建设工程和农村建筑工程抗震性能,对于地震灾害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做法上,一是开展对重要活动断裂的精细调查,尤其是调查高地震风险活动断裂的精确位置,以便城镇规划建设和中大建设工程避开活动断裂。二是针对地震高风险区的城市老城区和偏远山区,特别是建筑密度高、人口比较密集但抗震性能差的老旧建筑设施,进行抗震鉴定,判断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及时进行加固改造。三是针对在建和新规划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好抗震设计与施工两道关,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

  

  除了地震本身,次生灾害的防范也不容忽视。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常会伴随一系列次生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海啸等,并可能造成电气设施损坏、危险品发生化学反应、易燃易爆物质的爆炸和燃烧、烟囱损坏等,继而引发火灾,这些次生灾害会给公众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公众应了解相关知识,以避免次生以及衍生灾害造成的伤害。

  

  需要指出的是,地震发生的机理和规律极其复杂,地震活动趋势不能仅按照时间上发生的次数来研判,更不能只根据过去2年或几年地震发生的情况来简单分析今后地震的发展形势。目前看来,近几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仍都处于比较正常的范围之内,某一年度地震发生次数的起伏也都属于正常现象。

  

  在如今人人都是“媒体人”的信息时代,更应理性认识地震的复杂性,科学应对地震灾害,努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遇到地震发生时,尽量沉着冷静,临震不乱,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开阔的地方,减少因过度恐慌造成的伤害。(通讯员 刘璐 孙龙龙)


编辑:杜增波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