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走进中国“辛夷之乡”原产地——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皇后乡天桥村辛夷核心种植区,放眼望去,山岭沟壑、田园村边,随处可见生长旺盛的辛夷树,硕大饱满的药桃点缀在枝头上,形似书法“笔头”在风中摇曳。淡淡的药香弥散在空气中,香气氤氲,沁人心脾。
在皇后乡天桥村田庄组一处半山坡上,户主董玉钊正在聘请嫁接技术人员给10多棵原生辛夷树进行品种嫁接,去头、开口、切芽、种码、捆绑,每个环节手法娴熟,一气呵成。
“这两棵20公分嫁接过大毛桃品种的辛夷树,去年摘鲜药50多斤,卖了1000多元。今年长得更好、产量更多,肯定能卖出好价钱。嫁接过的辛夷树,不光辛夷品质好,药桃产量要高出30%以上。”董玉钊说。
据了解,天桥村是全县闻名的辛夷特色经济专业村,辛夷种植面积20000亩、100余万株,其中树龄在20年以上的10万多株,年产鲜药300—400吨,年产值800万元,户均可实现增收1万元以上。
作为“中国玉兰之乡”——南召县玉兰花木的重要繁育基地,南召县皇后乡发展红、黄、白、紫等各色系玉兰苗木达2.2万亩150万棵,形成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产业体系。近几年,随着花木市场的萎缩和价格缩水,一大部分早期低品质、低端化玉兰苗木面临淘汰,如何破局新生,成了现实而紧迫的民生“课题”。
南召县皇后乡皇后村党支部书记刘自录敏锐洞察市场行情,带头把一部分玉兰树改接成辛夷,勇于实践创新,抢占市场先机,走出一片新天地。“玉兰改接辛夷,就是把玉兰树作为砧木嫁接上辛夷芽体接穗,重新长出辛夷枝条,达到脱胎换骨、改头换面的种质再造。”刘自录介绍说。
向新而生,新质发展。今年以来,南召县皇后乡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守正创新,锐意革新,着力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上求突破,引导广大群众顺应市场趋势,搭乘中药材发展“快车”,盘活用活现有资源,通过改良嫁接技术,推动辛夷产业品质做优、规模做大、效益做强,带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据测算,2024年该乡中药材辛夷产量达2000吨,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
编辑:南召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