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时评|南阳“就业夜市”何以上央视?
评论员 马钰春子
6月24日晚7点,南阳“稳岗就业 你我同行”就业夜市活动“鸣锣开市”,67家企业携4500余个岗位现场“摆摊”招才。26日,央视以时长一分四十秒的视频报道了此次活动。创新的招聘模式、灵活的时间安排、丰富的岗位选择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南阳“就业夜市”能够受到央视关注,也成为当地推动就业的重要平台之一。
城市“纳凉场”变企业“纳贤场”。南阳“就业夜市”跳出招聘行业固有形式,一改往日严肃的招聘活动现场,看似随意,却是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夜生活场景与求职需求相结合。避开了日间高温天气和繁忙时段,免去了远距离的路途奔波,求职者可以边走边看、边逛边选,在闲庭信步中缓解传统方式中找工作的紧张感,进而减轻求职的心理压力。
摆个摊,岗位“售”了;散个步,工作找了。数据显示,仅6月份该市各地共开展就业夜市活动53场,发布就业岗位2.4万余个,线上线下吸引89.1万余名群众参与求职,达成就业意向5700余人次。事实证明,活色生香的街头摊位让生活气息更浓,一定程度上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增添了温情,展示了城市的包容性,也给南阳的夏日夜晚添上了笔不一样的色彩。
人才“流动力”为发展“添活力”。企业是厚植就业种子的土壤,只有人才留下来,企业活起来,未来的就业动能和经济信心才能稳下来。而“就业夜市”正是以一种独具“烟火气”的招聘方式,为求职者和企业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从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到新兴的互联网、科技等行业,就业夜市吸引了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参与,多元化的岗位设置满足各类求职者群体的不同需求。此时,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招聘平台,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充满温度和人文关怀的交流空间。当企业人事专员化身“摊主”,招聘就不再是严肃氛围中的你问我答,而是一种双向的高效对接与沟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信息差,提高人岗匹配精准率,双方共同完成就业这一重要目标。
服务“接地气”让政务“有底气”。关注“民生”,就是抓住“民心”,念兹在兹,办好群众关心关切的“小事”,就是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大事”。聚焦“夜经济”,推出“夜招聘”,带旺“烟火气”,正是南阳人社部门为民服务的情怀和真心真意的行动。借助夜市的“生活气息”,人社干部主动“走出门”宣讲政策、“面对面”回应诉求,设立政策咨询、法律服务、职业规划等摊点,宣传惠企惠民政策,将岗位信息和就业政策“亮相”于众,让政策宣传接地气,为就业服务聚人气。此举不仅进一步拉近了求职者与企业的距离,让就业服务更具温度,还破解夏季求职“痛点”,实现群众“求职半径”和“生活半径”的双契合,真正将公共就业服务做到了企业和求职者的心坎上。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今年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作为一种供需双方对接的新渠道,南阳“就业夜市”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不仅是挖掘岗位资源、创新招聘形式的积极举措,还破解了就业市场上求职“上岗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要想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未来仍需做好两方面工作。因地制宜,保证招聘对口味。应当立足实际,充分了解本地就业的缺口、方向和求职者的需求,选择适当地点,并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将招才引智人才发展生态圈、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圈融入夜经济商业圈,才能让这种创新形式发挥出更大效用。优化细节,确保服务不打折。在举办就业夜市的过程中,也要同步做好服务,如企业资质审核把关、广泛有效的宣传、安全的保障、创建人才数据库等,尝试将未达成合作意向的求职者点对点精准推送至用人单位,使就业服务得益于新形式,又不拘泥于新形式,从而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
就业,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是“国之大计”,更是民生之本。当前形势下,稳就业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唯有多方联动汇聚合力,共同奋力书写稳就业“答卷”,筑牢“万家灯火”的民生根基,才能真正让就业之路成为百姓的幸福之路。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都时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生态与经济共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