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是南阳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 刘振山

关注南阳网
冯友兰是南阳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 刘振山
作者:  刘振山

  冯友兰的人生简历


  冯友兰是从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走出来的一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思想家;学界的同志称:冯友兰是哲学泰斗,教育大家,文化巨匠,当代新儒家。他1895年12月4日出生,男,汉族,1924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6岁开始在家读私塾,先后读完《三字经》《诗经》《书经》《易经》《左传》;1910年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1911年2月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今河南大学)中学班,1990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同年冬考入上海中国公学,191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1918年6月底,毕业回河南开封;1919年12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2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


  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广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主任,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导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校秘书长,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30年7月至1931年4月,代理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西南联大文学院哲学心理教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46年8月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任客座教授一年;1947年下半年,在夏威夷大学任客座教授;1948年2月,谢绝美国的优厚待遇和亲朋好友劝阻,毅然决然回到自己的祖国。他说:“俄国革命以后,有些俄国人跑到中国居住,称为‘白俄’,我决不当‘白华’。解放军越是胜利,我越是要赶快回去,怕的是全中国解放了,中美交通断绝。”在通过海关的时候,他将自己的“永久居留特别签证”交还给边检人员。1948年12月,南京政府派国民党青年部部长陈雪屏飞抵北平,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冯友兰及有关教授们去台湾,冯友兰坚决不离开中国大陆,坚决不去台湾。梅贻琦等人员离开北京后,冯友兰再次担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临时主席。冯友兰临危受命,和全校师生一道,竭力维护日常教学,维护学校秩序,使清华大学免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他把一个完整的清华大学交到了党和人民的手里。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清华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冯友兰迁居北京大学燕南园54号,1957年搬进较为宽敞的燕南园57号院。1954年7月,冯友兰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同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一级教授;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后补选为常务委员。1954年12月起,冯友兰连续参加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会议和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逝世。他一生辉煌,一生曲折,一生青史留名。


  主要学术成就


  冯友兰先生的一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著书立说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一生。


  1923年,他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答辩。1924年,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1926年,完成了《人生哲学》一书。1931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册。1933年,《中国哲学史》作为“百科小丛书”之一出版。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下册。1937年—1946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6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贞元六书):《新理学》(1937年)、《新世训》(1940年)、《新事论》(1940年)、《新原人》(1942年)、《新原道》(1945年)、《新知言》(1946年)。什么是“贞元”?根据《周易》的解释:“元享利贞”是事物的一种周期循环,“元”代表着发生,“亨”代表着成长,“利”代表着成熟,“贞”代表着消亡。一切事物皆从元发展到贞,接着再从元重新开始。“贞”下起元“就是冬尽春来,意即最大的困难正在度过,新的发展即将到来。所谓“贞元之际”就是指抗战时期,也即中华民族复兴的时期,用冯友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贞元者,纪时也。当我国家民族复兴之际,所谓贞下起元之时也”。1946年《南渡集》结集。1958年1月,《中国哲学史论文集》出版。1962年,《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相继出版。1964年6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出版。1980年—1990年,《三松堂自序》和《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完成,其中第一、二卷是重写的。


  冯友兰在95年的学业职业事业生涯中,一直笔耕不辍,取得了巨大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1988年7月,冯友兰手书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阐旧邦以辅新命的”“旧邦”指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是作者平生志向。“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高明”谓性格高亢明爽,“中庸”谓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此句为作者平生之境界。这副对联直到冯友兰逝世,一直挂在书房,也是其座右铭。上联写的是冯友兰学术工作的目的和宗旨,下联则是其一生追求达到的精神境界。1990年11月2日,冯先生生病住院,李泽厚、陈来前去探视,冯友兰说:“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这期间,冯友兰写了《中国哲学史》台北版自序:“余平生所著,三史六书耳”(耳在文言文中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三史以释今古,六书以纪贞元。”“三史”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是《贞元六书》。其中《中国哲学史》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作,堪称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之作,《中国哲学简史》系1948年英文版,1985年国内中译版,被誉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是西方各国大学关于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必用教材。《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是冯友兰1980年至1990年的11年间,在每年数次住院的情况下,由其自述,弟子笔录而成,可谓是冯友兰用生命写成的最后一部哲学大作。《贞元六书》的《新理学》是“六书”的总纲,后五册是分述章节,主要讲纯粹哲学。《新世训》是社会观,是新理学观点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新事论》是生活方法论与道德修养论。《新原人》是人生哲学,以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人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自觉的境界,不管这个行为是生产性的、艺术性的、道德性的;功利境界是自觉求利的境界,这个利是为己的私利;道德境界是自觉行义的境界,义是指社会道德的公义;天地境界是指人自觉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的境界。自然境界最低,天地境界最高,在天地境界中的人谓之“圣人”。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对人类社会具有永久价值,与北宋大哲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一样,对人的思想境界提升具有彪炳千古的重要意义。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新原道》是哲学史观,分析中国哲学之发展;《新知言》是方法论,总结中西哲学史的经验。“三史”和“六书”凝结了冯先生一生的学术之思想,构成了冯友兰一生学术思想的核心和代表作,也是他对自己一生学术成就的高度概括和精准总结。他自己也因此成为现代哲学史上少数能够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作为哲学家,曾是国国民党时期蒋介石的座上宾,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的座上宾。2017年11月,我在韶山毛主席纪念馆参观时发现,毛主席外出视察所带的阅读书籍中,哲学类主要是黑格尔和冯友兰的,可见冯友兰哲学著作的地位之重要。


  成为哲学大家的主要原因


  冯友兰之所以能够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思想家,原因有多个方面,如天资聪明,酷爱读书,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等,但最为重要的有三个方面:良好的家教家风,崇高的哲学精神,强烈的家国情怀。


  1.良好的家教家风


  冯友兰先祖原籍山西省高平县,始祖于清康熙五十五年经商来到南阳唐河县祁仪镇,后因家焉(寓意吉祥如意,和和美美)遂为唐河旺族。曾祖父冯殿吉是道光年间的武秀才。祖父冯玉文时期,冯家已是当地的书香之家。其父冯台异,光绪24年考中进士,曾出任唐河县崇实书院院长,在湖北武昌的方言学堂任会计庶务委员(校总务长),后任湖北崇阳县令。幼年的冯友兰家境优越,有专人教学,旧学功底很扎实,1912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学习期间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著名学府北京大学哲学门,正式开始学习研究哲学。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冯友兰兄妹3人,弟弟冯景兰,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1921年毕业,同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回国。他是我国著名的地质矿床学家,地貌学家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并命名了“丹霞地貌”。其妹冯沅君,1922年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32年留学法国,1935年在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她是20世纪30年代与冰心、丁玲等同为“五四”运动后涌现出的杰出女作家,后来由文学转为学术,是山东大学副校长,新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在中国历史上,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三兄妹可谓是远近有名的“一门三杰”。


  冯友兰的子女也都很优秀,各有所长。长女冯钟琏,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长子冯钟辽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从军抗日,参加了滇西战役,是电机设计方面的专家;次女冯钟璞(宗璞)是当代的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次子冯钟越,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是中国飞机结构强度专家。据统计,从冯友兰这一辈说起,冯氏三代子弟中,获得博士学位8人,37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23人留学海外,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实属罕见。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冯友兰的母亲吴清芝,是冯友兰三兄妹成长路上的良师、慈母、领路人。1904年,吴清芝的丈夫冯台异在武昌找到一份工作,吴清芝就带着三个子女赴武昌、后又带着三个子女随冯台异去崇阳读书学习。她白天教子女读书、写字、背书;晚上由冯台异负责给三个子女讲解。每当子女们学完一本书,吴清芝就奖赏给孩子两枚鸡蛋或一块五香牛肉,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1908年夏天,冯台异任职崇阳县令不到两年就在任病逝,吴清芝只好带着三个子女回到祁仪老家,开始请老师在家教学,直到三个子女先后到唐河、开封、北京、西南联大等地上学,学有所成。


  正是由于良好的家教家风和吴清芝这位重视子女教育的伟大母亲,冯友兰终于成为一位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哲学大家。冯景兰、冯沅君也相继功成名就。冯友兰在1944年撰写的《祭母文》中赞誉其母道:平生喜人读书,尤喜子女读书……先妣治家之余,亲自教子女读……一二年间,友兰读毕《周易》《左传》《礼记》;景兰读毕《书经》,妹淑兰读毕“四书”。从上述字里行间中可见吴清芝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之深厚,用心之良苦。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写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是:母亲吴清芝、妻子任载坤、还有女儿宗璞,尤其是他的母亲。1987年,冯友兰做了一首打油诗:“早年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年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这些话语无不是对冯氏家族家教家风和母亲、夫人、女儿助力自己“云天万里飞”,进而成名成家的充分肯定和对三位伟大女性的感谢、感激、感恩。


  2.崇高的哲学精神。我们先说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一门研究世界基本和普遍问题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迪智慧,取得成功,提升境界的学问,旨在探寻世界的本原和规律,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指导。按照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再说什么是哲学精神?哲学精神是指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既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概括,又是塑造时代精神的力量。既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革故鼎新、独立思考,开放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还包括和合精神,忧患精神,乐道精神,人本精神,知行合一精神,自我修养与道德追求的精神,斗争精神,革命精神,批判精神等。


  冯友兰的哲学精神主要有四:一是刻苦求学精神。他从青年时期起就有着宏大的哲学志向和抱负,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和抱负,他从祁仪到唐河,从唐河到湖北,从开封到上海,从北京到美国的哥伦比亚,也包括毕业回国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读书、学习,思考研究问题,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和道路。他漫长的求学路,饱含了常人少有的艰辛和汗水;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学术成就非凡,更是常人所不可比拟的。他的刻苦求学精神为之后的成功、成名、成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南阳人学习和敬仰。二是献身哲学精神。冯友兰的一生与哲学紧密相连。他的献身哲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哲学的热爱和执着上。他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和教育,为中国哲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0年5月,他自拟了一副95岁的预寿联,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三史”“六书”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三史”奠定了冯友兰哲学史家的崇高地位。其中《中国哲学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在中国哲学史领域具有开山之功。“六书”即“贞元六书”,则跳出旧哲学窠臼(ke jiu),创建了新理学体系。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冯友兰将程朱理学与美国新实在主义哲学相结合,创新了新理学,带领中国哲学进入现代,成就了冯友兰青史留名的哲学大家地位。特别是在1937年—1946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写成的贞元六书,构建了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国哲学史新编》是在1980年—1990年冯友兰身体状况不佳,无法阅读和书写的情况下,采用口述方式,由秘书记录,完成了这部从先秦诸子包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到近现代数千年来散乱不清的思想碎片,用西方逻辑分析的方法,重新整理出一部150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的皇皇巨著。他是中国第一位用现代学术眼光写出一部完整《中国哲学史》的人,这一成就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使他的著作成为流行最广的中国哲学著作之一,成为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尤其在西方影响很大。当时社会上就流传一句话: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靠的是严复,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靠的是冯友兰。三是与时俱进精神。体现在他不断吸收和融合中西方哲学思想,使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和意义。四是中庸精神。体现在他对事物的中庸态度上,既不过分也不偏激,不偏不倚,追求和谐与平衡。他奉行的“和为贵”“仇必和而解”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3.强烈的家国情怀。冯友兰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堪称楷模。他坚决不当“白华”,坚决不去台湾;他在中华民族危难深重的时刻,拿起笔杆子以哲学武器支援全民族抗战,激励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他同时牵挂故乡,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发展,热爱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把祁仪故居无偿让给乡政府机关长期使用;1985年,祁仪乡政府乡长王明珍等到北京大学冯友兰家里汇报家乡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和捐资助学的想法,冯友兰听后,马上从自己稿费中拿出了1万元捐献给祁仪建乡中学“清芝楼”;1988年,他又将老家祖传之郝庄落实房产政策政府退还的7900元,捐赠给唐河县图书馆。他对前去看望并感谢他的唐河图书馆馆长申光亚说:“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要让更多的人有书读”;“不读书就不知道怎么做人。过去唐河县读书风气盛,人心胸开阔,出去做事的就多。一个社会读书风气不盛,社会就难发展,人才就难培养出来。办一个图书馆,就要藏书多,读者多,使家乡的人才一代胜一代。”他对家乡办的好事举不胜举,包括目前在卧龙区档案馆,唐河县冯友兰纪念馆,唐河县图书馆等地方保存的一些物品、资料、图书、照片、证书、楹联、信件、博士服、手稿、茶几、椅子、沙发、书柜、钢笔等。这些个人物品和资料都是冯友兰和女儿宗璞给故乡的宝贵精神财富,给家乡人民最后的回馈。


  家乡热爱和敬仰冯友兰


  冯友兰幼时在家乡生活9年,后又从湖北崇阳返乡读书3年,算起来在家乡度过了12年光阴。先生一生对中原故土怀有浓厚的感情,冯友兰生前曾多次说到:“我是吃东河水长大的,我们兄妹三人能有今天,忘不了老家的左邻右舍,忘不了祁仪镇上的父老乡亲”。家乡出一个冯友兰是南阳人的骄傲、自豪和光荣,也是家乡人民的福气。家乡人们为了表达对冯友兰的敬仰和怀念之情,1993年5月,家乡南阳成立了冯友兰研究会。2005年8月,南阳师范学院成立了冯友兰研究所,2005年9月,南阳理工学院成立了冯友兰研究会,我当选为会长,接过了原南阳冯友兰研究会的任务。2010年8月,唐河县成立了冯友兰研究会。近20年来,南阳和唐河每年都要召开学术会议,举办纪念冯友兰诞辰活动。特别是承办了第6次、第7次、第9次、第12次、第13次全国性冯友兰学术会议,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5次,在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师范大学召开的第8次,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11次全国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同时,办了一批实事好事:建立了唐河冯友兰纪念馆,在唐河县城命名了友兰大道、友兰高中、友兰图书馆,友兰湿地公园,祁仪友兰文化广场;拍摄了电影《青年冯友兰》,大型纪录片《世纪哲人冯友兰》,编写了冯氏家族系列丛书,2023年11月,经中宣部批准编写印刷出版发行了《哲学大家冯友兰》一书和一些研究冯友兰的论文集。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兼冯友兰专业委员会会长陈来、副会长陈战国、李中华、胡军、乔清举、李景林等一大批教授、专家、学者相聚南阳;冯友兰的儿子冯钟辽,女儿冯宗璞及家人也分别从美国、北京、多次回到南阳,或参加会议,或省亲拜祖,或故地重游。他们的到来,给友兰家乡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氛围,推动着南阳的冯友兰哲学思想文化研究事业不断前进和深入发展,有形无形中为南阳的发展注入了神奇的哲学文化力量。


  目前,冯先生的家乡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按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和要求,学习冯学、研究冯学、传承冯学、弘扬冯学、发展冯学、运用冯学,且队伍不断壮大,学风越来越浓,收效更加显著,势头更加向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紧密联系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个主题,结合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展这个实际,主动与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专业委员会对接,按照南阳冯友兰研究会提出的“宣传普及,做好课题,推动发展,引向深入,成果丰硕”的20字工作方针,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市冯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积极分子、青年学生和广大冯学爱好者,一起加油,一起努力,找准“两个结合”的最佳点,共同把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哲学品质,哲学精神,哲学价值传承发扬光大,让冯友兰这张南阳的文化名片在2.66万平公里的土地上更加熠熠生辉!在南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尤其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有新的发展,新的建树,新的作为,新的贡献!


  作者系南阳市老干部大学副校长


编辑:王鹏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