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好山水故事
湖泊、沙滩、绿荫浑然天成,生态美如画。
盘活沉睡资产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对自然和人文的乡愁,凝练乡愁,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细分客群,优化产品供给,给予游客更多情绪价值,引发更多共情与共鸣。”从设计到建设,杨凯秉持初心,坚持运营前置规划体系,找准布局支撑点、市场需求点、业态融合点,通过打造水上青荷研学区、亲子农场游乐区、特色高端民宿区等,做优村落景区,形成产业示范与带动商业模式,增加集体收益,带领群众增收。
落笔山水间,美景绘新篇。炎炎夏日,划一叶扁舟,隐逸进深深浅浅的荷花深处,感受独属的清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诗情令人沉醉。风格迥异的特色民宿备受游客喜爱。以市民休闲、探索自然、户外研学为主的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精准对接不同群体消费需求。来自内蒙古、西安、洛阳等地的旅游团相继签约,首批千余名学生将奔赴而来参加夏令营。徜徉于那水、那山、那人家,水源地的故事在一次次走进中,被更多人传颂。
通过改造,那些长期闲置的农村自建房被盘活利用,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特色民宿,沉睡的资产变成增收的活水。81岁的村民冉张存作为首批受益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过去,我们这里缺产业,就业难、致富难,现在依托文旅产业有了多重收益,日子是越过越红火。”项目采取“三金两收益”(三金:股金、薪金、佣金,运营收益、资产收益)模式,为农民带来多方收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做大全域旅游
一步一景皆是画,共绘新篇向未来。这些风景里,藏着许多人的精神原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匠心独运,韵味独特,留住了美丽乡愁,引来游人如织。随着“那水乡”品牌效应逐步释放,融合生态地标、网红打卡地、美学消费生活圈、休闲游憩空间的大石桥村落景区进一步发挥产业联动效应,推动文旅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加快文旅与体育、农业、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互融,乡村产业链获得重构的机遇。
中国荷花协会理事、2024年成都世博会国际竞赛荷花专项赛事专家组组长陶麟签约入驻,着力打造“荷花农场”。“鸟淘淘”文创产品设计正在进行。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文旅团队、人才不断集聚,融合互促,推进乡村旅游串点成线、以线扩面,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向新向好。
践行“两山”理论,实现水清民富,淅川县强化顶层设计,以“那水乡”单点突破,激发全域旅游新活力,充分挖掘丰富的山水资源,采用“林长+活绿”模式,通过整合各类旅游资源,盘活村集体闲置公房、农房资源,培育了仓房镇磊山村、上集镇关帝村、马蹬镇石桥村等36个乡村旅游村,打造了全域、全时、全场景、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体验,形成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带动500余名群众就业,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编辑:杨康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淅川那水乡·梦里桃花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