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通讯员左宽梅)2024年4月16号理化生实验考试,考试在即,学生进场,时间有限,一名学生望着楼梯犯难,沈校长二话不说,走到学生面前,弯下身,弓起背,牢牢抓住学生双腿,以瘦小之躯背起高大的学生,一步一步向二楼考场走去。那弓身的背影,挺起的是师者的责任与担当;那坚实的脚步,踏出的是学生的希望与前程。这一背,融注了师者大爱;这一背,展现了榜样的风采。
一张沈校长背受伤学生上楼参加考试的图片激起了师生感慨:
“沈校坚实躬行的身影,背负国家民族的未来!” “爱生如子,真正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为大爱校长点赞!” “沈校长是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典范”“沈校长身体力行,是我们的榜样!”“躬身力行,笃行不怠,同志敬仰,师生爱戴。心中有大德、行中显大爱!沈校乃知行合一之典范!”面对众人的点赞,沈校长说:“不应该拍照,学生腿受伤要考试,谁见了都会背上楼的,这很正常!大家齐心协力拼命忘我工作更感动了我!你们是我的动力!像曾庆改老师腿骨折拄着拐杖上二楼给学生坚持上课,生怕耽搁学生一分钟学习;像马人哲老师去年负责理化生实验考试工作期间锁骨骨折,忍着疼痛坚持完成考试工作,打着石膏架着绷带坚持上课。在咱一初中像这样无私奉献的亲人们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才是最美教师,值得我们点赞!”大爱无声,无声胜有声,这声音是众人的肯定,众人的赞叹。躬身笃行的背影,昭示着榜样的力量无穷!朴实真挚的话语,包蕴着大爱的温暖无穷!
我知道,我身边的曾庆改老师脚骨折未好,拄着拐杖上二楼,坚持上课。有过脚骨折经历的我,深知行动不便的艰难,平地行走尚且不易,更何况每天上下二楼,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步都要真正的脚踏实地,每一步都要付出艰辛努力。拐杖撑起躯体,撑起学业的希望;拐杖击地一声声,诠释着教育的大爱。心中有大爱,脚下有力量。以残躯之力,立伟业丰功!
你能想到广博健谈、激情四射的高校长身上常备速效救心丸吗?巡堂时低血糖忽犯,还没过去劲儿又去主持九年级师德师风演讲预赛评选了。你知道党务、教务、班主任、语文老师于一身的康书记多少次10点多了才想起家人送的早餐还没动吗?你了解吕娜老师手术后休养也放不下班级孩子们怕“遥控”监管不济事,忍受体虚也要到校坐镇吗?你看到毛品老师崴了脚仍坚持让学生搀扶去心育室准备迎检工作的背影了吗?你知道黄明梅老师为了不耽误班级孩子忍着病痛,趁假期才做手术吗?你知道王静老师刚开学时摔倒,手腕拉伤每天只能地走上班没请一天假 吗?……去年冬天疾病流行,我们办公室里中招的此起彼伏,德英主任、马瑞老师、郝柳老师高烧、咳嗽,课余才去输液治疗……他们坚守岗位,他们带病工作,他们轻伤不下火线。在一初中的工作岗位上,又何止是他们如此呢?我不熟悉的、我不知道的不胜枚举,举不完,根本举不完……哪一位领导不是殚精竭虑为学校谋发展?哪一位班主任不是呕心沥血一心扑在班级管理上?哪一位老师不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甘于奉献?这一切都源于心中有大爱。大爱无声却有影,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躬身的背影,一个轻轻的动作,一场克服困难的坚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播撒爱,传递爱,收获爱,大爱光耀满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我们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仁而爱人”的情怀,以“捧着一颗心来”的挚诚,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不断打造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的教育。我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我们是平凡的人,但我们有不平凡的追求: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有情怀的教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三寸粉笔写信仰,三尺讲台谋发展,千顷苗圃展大爱。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这样大爱环境浸润下,在这些榜样感召下,虽即将告别三尺讲台,仍不敢有丝毫懈怠。“老牛自知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老眼昏花备课不辍,不放过一张张试卷,不放过一首首默写批改……在学生面前,我没有一言九鼎的威力,只能用水滴石穿的执着以柔克刚;没有一呼百应的魅力,只能用春风化雨的细致润物无声;没有遥遥领先的魄力,只能用永不言弃的坚守力争上游。
临近退休,竭尽所能,倾其所有,想站好最后一班岗,呆在学校的时间更长,落实学生任务的时间更多,自认没少下工夫,可成绩却让我汗颜,反思自己为什么调动不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得不到爱的回应呢?我反思,寻求对策。再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我要求到了,学生没做到,我的要求和学生的做没合二为一,还是落实不到位,双向奔赴的爱才有价值呀。“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压力也是动力,保持那一份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我坚信勤能补拙,只有多花时间落实各项任务,大课间时我去挤时间,晚餐时我去班里落实任务。希望通过更努力的付出不留遗憾!
我们未出名,亦未成名家,但我们以爱出名,因爱成就大家。“银烛微光,增辉日月;尘埃之微,补益山海”。我们以爱之名,用平凡的日常,用日常的点点滴滴践行教育的内涵。
编辑:科教新闻01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