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田变“赛场” 减损论“英雄”
现场检测机手作业损失率。全媒体记者 张玲 摄
又是一年好“丰景”,中原小麦喜开镰。5月23日,新野县新甸铺镇的麦田里,机声隆隆,1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蓄势待发,河南省2024年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南阳新野赛区)在这里进行。
上午9时,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农机手们驾驶着小麦联合收割机向前推进,收割、脱粒、粉碎秸秆一气呵成,金黄色的麦粒“尽入囊中”,只留下整齐的麦茬。
收割完毕,河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拿着取样框来到地里,在稳定作业区域往返两个行程内选取两个取样区,进行捡粒、去杂、标识、称重,计算出参赛选手的机收损失率。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经过现场测算,所有参赛机手作业损失率均在1%以下,符合国家作业质量标准。
机收减损是降低农业生产损耗、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小麦抢收抢种现场,我省常态化开展大比武、大宣传、大培训,引导农机手精细作业、提高水平,为全国粮食增产增收贡献力量。这次通过大比武和现场演示,旨在进一步推广小麦机收减损技术,引导广大农机手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精细操作、比拼技能、提高本领,达到以赛促训、以赛提技、精细高效、提质减损的目的,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全媒体记者 张玲)
淅川县:奋战“三夏”保丰收
喜获丰收,颗粒归仓。全媒体记者 高嵩 摄
“县里帮助我们协调收割机,小麦收割得很及时!”5月23日,天气晴好,在淅川县盛湾镇田川村,正在收割小麦的村民陈占福喜笑颜开。在他身后,麦穗飘香,机声轰鸣,一排热火朝天的景象。
当前,淅川县52.2万亩小麦已全部成熟。时值小麦收割关键时期,淅川县持续抓紧“三夏”生产,紧盯不同关口,分阶段做实做细夏收工作,确保粮食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麦收前,紧盯“病虫害”防治后期管护关口,组织农技人员100余人,在夏收开始之前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把脉开方”,指导农民抢抓农时,科学管理。设立病虫害观察点4个,配备防控器材装备300余套,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根据当前小麦形势,指导群众适时做好科学施肥、化学除草、防病治虫等措施,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126.2万亩次,开展小麦“一喷三防”37.5万亩,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夏收时,强化统筹部署,做细保障。召开“三夏”生产工作会议,制订工作方案,组织农业技术帮扶人员100余人,深入乡间地头指导村民做好夏收。组织大中型拖拉机1400余台,精量播种机2600余台,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打(压)捆机300余台,立足抢农时、争早播,争取实现“零农耗”。设置7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发放跨区作业机手大礼包,全力以赴做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工作。准备仓容11万吨,检验监测设备169套,烘干设备21台,同时做好开放粮库晒场、院内地坪等准备,全力做好小麦收储、烘干、晾晒工作。据统计,淅川县52.2万亩小麦,截至22日已收获18.24万亩,完成进度34.94%。
同时,抢抓农时备夏种。提前部署,压茬推进收获播种,打牢秋粮丰收基础,做到“农时一天不耽误,农田一亩不撂荒”。淅川县秋作物预计播种面积79.3万亩,目前已调运玉米种子64万公斤,花生种子330万公斤。(全媒体记者 李金杭)
卧龙区:全力以赴抢收夏粮
捆扎秸秆回收利用。全媒体记者 张玲 摄
眼下,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卧龙区抢抓晴好天气陆续开始收割,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在谢庄镇董营村、姚庄村的麦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正来回穿梭,农民们忙着运载收获的小麦,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今年我种了10多亩小麦,长势不错,平均亩产约七八百斤,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姚庄村种植户殷新伟高兴地说。
卧龙区小麦种植面积53万亩,耕地主要分为岗丘地、平原地和下坡地,其中岗丘地土质比较薄,小麦成熟较早,当地农民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抢收、抢晒,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岗丘地这几天开始收割了,亩产大概在350公斤以上,下坡地和平原地估计5月下旬开始全面收割。”卧龙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清坡说。
为全力保障“三夏”麦收工作,卧龙区上下联动,提前对辖区内小麦抢收市场信息进行细致全面摸排调查,准确掌握小麦种植面积、本地收割机保有量、拟引进收割机数量、预计收获开始与结束时间等基础信息,合理组织调度机械作业,确保颗粒归仓。(全媒体记者 陈琼 通讯员 钱鑫)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本周日开考,2.3万余名考生南阳应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