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难忘的往事
赵小宇
熊医生是2016年秋去世的,我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时,先是震惊痛心,而后就有写点什么的想法,但由于整天忙于事务,静不下心,始终没有拿起笔来,这样一拖就是8年。
熊医生叫熊保功,是券桥乡人,出身于医生世家,他的父亲熊兆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远近闻名的医生。
我和熊医生是2010年相识的。那年冬天,长期生病卧床的老母亲又被电暖宝烧伤,肚子上先是起一些水泡,虽抹上了治烧伤的药膏,但仍然感染发炎,溃疡面日渐扩大成片,有盘口那么大。看着母亲的伤情,又想着再有月余就要过年,我真是又心疼,又焦急。
朋友听说了,帮我从市里请来了一位大医院的烧伤科医生。他看后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到南阳买一种治烧伤的新药膏,每天涂抹3至5遍,伤口不能接触衣服、被褥,全天用电暖灯照射。我问春节前能否治愈,医生含糊地回答“差不多吧”。
两三天后,券桥一位亲戚得知母亲烧伤,送来一瓶颜色像酱油似的药水,说是券桥卫生院熊医生家祖传治烧伤的药。因我不在家中,没敢使用。晚上我回家后,母亲说了此事,我就给券桥卫生院宋院长联系,问卫生院有没有熊医生,他家祖传的药疗效如何。宋院长回答得十分肯定,并表示可带着熊医生到家里看看老母亲的伤情。
初见熊医生的感觉是他不太像医生,更像是一位朴实厚道的生产队长。熊医生一边看母亲的伤情,一边安慰说:“不咋不咋,药用上等几天就好了。”我忙问:“得几天?”“顶多十天。”听了他肯定的回答,我将信将疑。
熊医生先用塑料喷壶均匀地把药水喷在母亲的伤口上,又撒上了桔红色的药粉,等药水洇干后,让母亲盖好被子,撤掉了烤灯,又交代了每天用药的次数,一口水也没喝,就和宋院长一起匆匆地走了。
第二天,母亲原来化脓的伤口不再扩散并开始结痂,以后创面每天缩小并长出新肉。第九天头上,伤口完全愈合,愈合的创面像树木年轮一样一圈套着一圈。
为表达感激之意,我买了一幅画匾,上写“仁医神药”,专程送到了券桥卫生院。
熊医生的仁心仁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年来,我曾想着日后有一天,能帮他把这种祖传神药推介出去,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造福社会。怎奈本事能力有限,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每想到这一点,就感到很是惭愧。
8年过去了,我对熊保功医生的怀念丝毫未减,他为母亲治病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马上又到清明节了,这篇文章算是我对他深情的祭奠吧!
2024年3月28日
(作者单位:方城县纪委)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镇平县开展“铸魂清明祭英烈”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