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涌南阳 社长(总编)探访新质生产力
“中州粮仓”盛满“创新密码”
——探访南阳市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催生和发展
南阳日报记者 贺 健 冯兴阁 赵 黎 段 平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当前正值春耕春管的关键期,南阳市各地正抢抓农时,扎实做好各项田间管理工作,按下春耕春管“加速键”,为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今年全国两会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成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催生和发展值得思考。
作为农业大市,南阳担负着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使命。如何让“中国饭碗”装满更多“中原粮”,黄土地怎样才能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3月23日,南阳日报社“春涌南阳·社长(总编)探访新质生产力”大型采访报道采访组走进我市农林科学研究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地,深入探访南阳市如何以“新质生产力”绘就农业好“丰”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中州粮仓”。
种业“芯片”接力创新
种子是农业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走进市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小麦赤霉病种制备实验室、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鲜食型花生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伏牛山道地中药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石榴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南阳综合试验站、河南省珍稀菌菌种选育工程研究中心等金字招牌格外引人注目。
院内各个实验室功能科学完善,人员忙碌有序,实验室内包括凝胶成像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叶绿素荧光测定系统等仪器设备摆放整齐。据悉,这些现代化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极大提升了综合检测、表型分析、分子育种、抗病分析的技术服务能力,为实现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撑。
小麦是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小麦生产大国,常年麦播面积稳定在3.4亿亩以上;河南是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常年麦播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南阳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以不足全国1%的耕地生产出超140亿斤粮食,是当之无愧的“中州粮仓”,在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此,小麦育种是市科学院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该院自主培育的众多小麦品种中,宛麦1204尤为耀眼,其抗条锈病、抗白粉病、抗赤霉病优势显著,对其他病害也有一定抗性,让这项科研成果含金量满满。“宛麦1204打破了南阳地区十几年来未出国审品种的历史。该品种目前已在河南北部、安徽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该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李金榜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院品种选育亮点纷呈,除了宛麦1204,宛花2号已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是唯一入选骨干型优良花生品种的地市级农科院选育品种,也是我市历史上首次农作物品种入选国家推广目录;还有红酒谷专用品种宛谷016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成为国内唯一登记的红酒谷品种;我院培育的羊肚菌新品种‘南农1号’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成为全省首个获批授权的食用菌新品种。”该院院长袁璋介绍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其优劣关乎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市加快农业强市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种业振兴,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策源地,以一流水平布局建设生物育种、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等研发平台,优质小麦新品种不断涌现。我市依托邓州全国杂交小麦育种创新基地、唐河良种繁育基地和牧原集团、想念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种源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和良种联合攻关,加大本地优良品种培育力度,努力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好品种。
成果转化“落地生金”
建设农业强市,利器在科技,关键在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全面振兴,要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
在位于桐柏县产业集聚区的谯仕彦院士生物科技产业园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园区内办公大楼已建成封顶,1号厂房设备基础建设已大部分完工,其他配套项目正有条不紊建设中。
“该园区于2022年7月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以研发和转化高端生物技术成果为主要目的,是集生物科技领域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和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集群。谯仕彦院士研发的酵母培养物、后生元、小品种氨基酸等项目将在这里落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5000吨后生元和2万吨酵母培养物,预计年产值5亿元,创造税收5000万元,新增就业100余人。”项目负责人、沃丰德(南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铁庄介绍说。
走进沃丰德(南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谯仕彦院士工作站,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有条不紊地开展研发工作,为项目一期投产做准备。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高级工程师薛新升已驻站1个多月,此次主要是实时监测设备工艺路线是否按设计运行,并及时予以调整,确保一期产品顺利落地。
据介绍,该项目研发生产的生物科技产品主要用于饲料加工企业和动物、水产养殖企业,能够增强动物免疫力,减少动物对粮食饲料的需求,进而达到减量替代且不降低动物生产性能的效果,符合国家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导向,市场前景广阔,将促成一批生物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研发成果在桐柏转化投产,孵化一批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健康产品企业在桐柏“出壳”,为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南阳市已与中国农大、北京农林科学院等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相继建成刘仲华院士“三茶”统筹实践工作基地、谯仕彦院士生物科技产业园、想念集团许为钢院士工作站等。
在做强科技支撑方面,南阳市聚焦发展需求和“卡脖子”环节,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创新应用,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建设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努力培养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农民,推动产学研、农科教深度融合,支撑农业提质提效。
从“会种地”到“智慧种地”,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机械化、智慧型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新农人投身农业、投入粮食生产,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从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到高能级企业,各界力量共同开展育种联合攻关,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中州粮仓”。
“藏粮于技”动能无限
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是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在淅川县厚坡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一喷三防”春季管理作业,伴随着“轰隆隆”的作业声,6台自走式植保机穿梭于绿色麦田里,智能高效植保无人机在麦田上空展翅飞翔,喷洒雾化环保农药,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一轮作业,比人工喷洒均匀,覆盖率高、效果好。
在镇平县贾宋镇下户杨村的麦田里,连片的小麦已进入拔节期,长势正旺。种粮大户王学华正组织多台自走式植保机和无人机对小麦实施药物喷洒。“我今年种了800多亩小麦,这两天主要预防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再打一些补充营养的药,这自走式植保机喷洒药物均匀、效率高,这几台机器同时进行,半天就打完了。”王学华乐呵呵地说。
据介绍,我市已初步建成“智慧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4%,成功创建全国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全市已普遍建立起“县级专家+区域站技术员+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为新而新,而要瞄准产业所需。对农业而言,最大的硬道理就是让14亿多人吃饱吃好。“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各领域新质生产力融合互动、耦合共生,不可能孤军独进。新发展阶段,如能趁势而起、顺势而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将极大改变农业的面貌。”袁璋认为。
科技应用助力农业创新升级,只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藏粮于技”的鲜活实践,正在南阳这片广袤大地上发生着。
在市林科院月季种质资源库,新引进的云南鲜切玫瑰正在育种中,该品种的培育成功,将加快推进月季深加工应用,助推月季产业的延链补链。该院月季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魏亚平告诉记者,该所以科技服务产业为宗旨,选育“藤彩虹”等7个省月季良种,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份,每年的推广量在2000多万株;全面调查收集国内外月季、蔷薇、玫瑰优良种质,目前已收集引种月季种质1031份,极大地丰富了种质资源库种群数;在种质创制、良种选育等方面持续创新,设置杂交育种组合2000余个,杂交花朵3万余朵,培育杂交子代2000余个,申报国家新品种7个,今年已申报待批的国家新品种5个,有效助推月季科研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建设农业强市,南阳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以壮大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为重点,持续实施月季、艾草产业倍增计划,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建设一批植物工厂、畜禽立体养殖设施,高标准打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带,以新动能新产业不断催生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将其转化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量。
——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契机,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大力推广“吨粮田”“吨半田”集成技术,力争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7万亩以上,同步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亿斤左右,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在全面建设农业强市的征途中,我市正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速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让更多创新密码充盈“中州粮仓”。
专家点评
提升农业发展向“新”力
南阳市科学院院长 袁璋
农业新质生产力,其本质是由科技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推动农业科技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并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农业发展向“新”力。
当前,南阳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短板是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差距、农业高水平人才支撑不够。要补齐短板,我们需要找准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延链补链,带动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和新技术的应用,从而带动产业形态的变化和产业变革,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升。
农业生产的关键在种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强,则农业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南阳需要进一步扩展种业整体规模,增强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要加强交流合作,提升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和育种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水平院所合作;健全人才管理制度,规范成果转化考核机制;加强种业创新体系建设,探索设立融“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要素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共同体。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目的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南阳要加快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在育种技术、农机具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持续发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四两拨千斤”效应,加大对农业创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投入,加快放大农业新技术产业化效能。要找准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产业中的着力点,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南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挑大梁 当先锋 作表率 2024这么干|对话社旗县委书记张荣印——突破争先奋力建设现代化社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