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故事,让她登上“榜1”
本文作者:央广网记者 王晶
(一)
上会期间,《【“晶”采两会Vlog】“离线休息权入法”能落地吗?记者帮你问了!》报道刊发后,在不少平台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在抖音平台登上“榜1”。
我收到不少媒体同行、采访对象以及网友发来的问候。最有意思的是“00”后,他们留言:“王姐,已转发至多个部门群”。大家送了我一个称呼——“榜1大姐”。
报道留言截图。
这个选题是怎么发现的?
我跑工会口线8年,参与过上百场关于职工权益的调研,知道“隐形加班”一直是上班族的痛点。
就在全国两会前,我注意到北京高院将“隐形加班”写入工作报告,这是司法实践对长久存在的“隐形加班”事实的确认。
会前两周,我提前联系到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他告诉我:“今年会继续关注‘离线休息权入法’,已有初步提案。”
吕委员说:“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充满信心。”
(二)
2月28日,报道《2024听两会丨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建议将离线休息权入法 提高企业隐形加班违法成本》刊发后引发关注。
我开始思考:下一步怎么做?
3月1日到3日,我进行会前准备,陆续和熟识的劳动权益保护律师、业内人士进行了交流,查看上万条网友留言、评论以及相关条文规定。
我发现我们与网友的想法一致:建议“离线休息权”入法很好,但实操层面很难实现。
跑会时,我在多个代表团试图就这一问题展开采访,累积的答案越来越多,但也有许多人避而不谈。
3月8日,最高法工作报告明确把“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两高报告的关注,再次引发对“离线休息权”的热议。
王晶在全国两会现场。
(三)
政协闭幕会前一晚,吕委员说,可以接受我的采访。
我整理了网友最关心的5个问题,一一抛出。
王晶前往采访吕委员。
他说,他已提出将“离线休息权入法”作重要讨论,接下来相关部门将就该提案与他进行沟通并给予答复。半小时的交流,我拿到独家回应。这是“离线休息权”首次进入“两会时间”,和大家交代清楚了最新进展。
当然,离线休息权入法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期待后续。
讨论会上代表演唱20秒昆曲,这个细节很鲜活
本文作者: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宗祺
成为一名随团现场报道全国两会的记者,意味着什么?
95后的我在成为记者后,曾无数次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我会紧张和忐忑吗?我能圆满完成任务吗?
今年3月,我在北京找到了答案。
(一)
今年两会,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第一次推出了“随团手记”;
我们用Vlog记录代表履职情况,讲述参政议政故事;
我们每天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北京演播厅里,录制代表委员访谈;
我们还搭建了xr虚拟场景,绿幕前,我们在各种场景中来回切换,用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两会声音。
(二)
两会的节奏非常快,代表们议程表密密麻麻。对我来说,报道强度也比较大,有时甚至要以分钟为单位计算。
“飞,飞得更快!”这是我两会期间最大的愿望。人民大会堂、代表驻地、新闻中心、集团北京演播室……每天我都“闪现”在两会报道的各个场景,白天采访、出镜,晚上写文、剪片、策划,凌晨入眠是常态。
3月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这场向境内外记者开放的会议现场,因一段昆曲受到全网关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宗祺(前排左四)在江苏代表团开放日现场采访。
作为昆曲传承人和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在回答完记者关于非遗传承的提问后,被主持人提议清唱原创昆剧《顾炎武》第一场开头。
短短20秒,非遗魅力尽展,绕梁余音赢得全场热烈掌声。我们前方报道团第一时间与编辑团队联系,新华日报·交汇点成为境内外第一家发布此段视频的媒体。
会议结束回到驻地,我和同事又第一时间对柯军代表进行了独家回访。
无论是现场20秒的演唱,还是随后推出的“揭秘”,都在网络上形成了很好的传播,一度登上各平台热搜。我想,这临场的一幕是从天而降的选题,也是一个挑战:
能不能快速抓住新闻?抓住“活鱼”?
接得住题目,捧得起内容。记者这份工作的魅力,是心中那份满足,也是那份油然而生的自豪。
全国两会的报道让我深刻体会到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看着网友们的点赞、留言,我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来源:中国记协
编辑:杨 丹
责编:黄昕鹏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最高法、最高检,干得漂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