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注南阳网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  王昌林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具有战略性、原创性、颠覆性等特征。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正迎来突破性发展时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政府与市场、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抉择。从当前看,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从中长期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努力推动形成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努力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面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我国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和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洞察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10多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壮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实践证明,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科技人才资源和政治经济制度等优势。只要我们把握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在新赛道实现跨越发展。

  

  也要看到,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现行政府监管体制、科技创新体制、产业政策等还不健全,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切实解决。如果不能抓住机遇,跟上新质生产力发展潮流,也可能在新赛道落伍。

  

  要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关系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战略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优势,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推动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大力推动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经济发展向数智化、绿色化转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在发展中要把握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的,是买不来的,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科技、产业优势和劣势,同时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只有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国际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化和初创产业不断产生、成长壮大的过程,需要政府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加强支持,在市场培育、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加强引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打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新科技革命的方向是很难准确预测的,只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新技术、新企业、新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就会不停“冒出来”。

  

  三是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科技革命和产业深度转型的产物,它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而由此产生的问题主要应在发展中解决。因此,必须平衡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一方面,要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潮流,鼓励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创新创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智能、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安全法规建设,防止其野蛮生长,守好安全的底线。

  

  推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要加快推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突破和迭代应用,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共享和开发利用,促进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出台重要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实施细则,制定国家关键安全数据清单,建立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大力发展数字贸易。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战略高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要支持算法等原创性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基础学科体系,加强人工智能数据、算力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加快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二是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绿色生产方式,其发展正在推动化工、医药、轻工、能源等领域制造方式的深刻变革。要加快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审评审批机制,推进医疗产品和服务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和费用分担机制,激励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完善生物制造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推动生物催化工艺路线替代化学催化过程、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基材料,提升传统生物发酵产业效率和绿色化水平。航空航天产业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产业,目前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正在成为大国博弈和科技经济竞争的重要制高点,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面对新的形势,必须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大航天前沿技术、核心技术攻关力度,适应商业航天批量化、低成本、快响应等特点,组织实施强链补链工程,破除政策制度壁垒,加快形成更加开放、安全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生态体系。要建立健全低空空域管理制度,推进无人机等在农业、物流、旅游等领域应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

  

  三是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主要是由重大科学革命引发技术革命,并进而推动产业革命所形成的新产业,代表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正如人类历史上爆发的电力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一样,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当前,未来产业总体处于孕育突破发展时期,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面临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要按照科研先行、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国际合作的思路,在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自由探索,推动重点领域科学突破。要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要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发展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王昌林)(原载《人民政协报》)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扩大社会有效需求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