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靠一张方桌、一方脉枕,行医四方扶救苍生,凭借精湛医术、行医经验,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写出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其经方被誉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沿袭千年,在坚守“望闻问切”之术中,医圣故里这座名医辈出的豫西南重地,早已将悠久的历史积淀演化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石。
中医药文化崇尚大医精诚,不仅以医救人,更以医载道、以医化人。国医大师、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基层行医65年,年逾八旬仍坚持出诊。他一生收了800多名徒弟,遵从有教无类原则,不设教条门槛。除130多名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医院院长等高端人才外,还将技艺传授给500多名民间中医。古人云:“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正是众多传承者打破“固守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中医药发展才能不负先人、恩泽后代。
中医药文化弘扬力重千钧,不只守得住“正”,还要创得了“新”。作为仲景文化展示交流的窗口,每年有上万名中医药界人士到南阳医圣祠拜谒医圣、寻根问祖,有30多万人次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祈福。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医圣祠,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了医圣文化园建设项目,目前已纳入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是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的支撑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成为全球中医圣地、世界中医之窗、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再现医圣祠鼎盛时期的繁华与荣光。不仅如此,南阳还计划在“十四五”时期完成张仲景国医大学恢复重建。“一园一校”的建设,发挥博物馆、高校的文化传播功能,拉近民众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优势在术,“走出去”的关键也在术。作为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祖庭医圣祠所在地、中医药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阳在挖掘和传承中,发展仲景学术精华,打响城市文化品牌。从2002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11届仲景论坛,张伯礼、石学敏等数十位中医界泰斗、国医大师在此讲学论道、研学经方。2月27日,第16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在万众期待下如期而至,南阳借节发力,以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仲景文化国际化传播。有利政策的发展机遇加之高瞻远瞩的超前眼光,南阳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今的“一节一坛”已成为全国中医药会展品牌和全国中医药经方人才、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的服务平台,乃至在海内外中医药界产生较大影响力。
中医药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南阳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常态化开展“仲景中医药文化夜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使中医药文化理念融入日常起居,惠及万千家庭,提升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和中医药健康素养。从拔火罐到针灸,从汤药到膏方,从望闻问切的理论到相生相克的规律,从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断思想到勿待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治未病”理念,中医药文化改变着一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南阳人学习中医、了解中医、爱上中医,这不是简单的血脉觉醒,而是深沉的文化自信——当“新鲜血液”主动拥抱“传统文脉”,新的生命力便由此迸发。
医风、医声、医道,医脉相承;仁术、仁人、仁德,仁心所向。成就并积淀着厚重中医药文化的南阳土壤,张仲景“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传承。作为河南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阳自当用好中医药这把文化建设上的“金钥匙”,凝聚起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精神伟力,让中华文化新辉煌浸润着悠悠药草香,将中医药强市的蓝图早日转化为中原父老的健康福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亦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初心所在。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宛美好评|继往开来 南阳中医药产业活力四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