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的人生记忆——读史恒臣先生《大地记忆》有感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弥足珍贵的人生记忆——读史恒臣先生《大地记忆》有感
作者:  刘平家

弥足珍贵的人生记忆——读史恒臣先生《大地记忆》有感


刘平家


  前不久,文友史恒臣先生送我一部书,是他新近出版的作品集《大地记忆》。书厚墩墩的,掂在手里沉沉实实的,封面大气简洁,排版印制精良,给人一种亲切感。


  书拿回家后,我将之放在书桌上,一有空就读上几页,有的篇章还反复读上好几遍,最近,我终于把整部书给读完了。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好的文集。此书的书名是“大地记忆”,书的内容记录的也恰恰是作者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奋斗过程、多年见闻与深沉思考,可以说,这部书是作者几十年写作成果的结晶,更是弥足珍贵的人生记忆,结集出版,实在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在世,总是在不停地劳作,不断地创造,不时地沉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似乎一转眼间,青葱少年就变成了不惑中年,数十载光景匆匆飞奔而过。在读书、工作、生活中,人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足迹,打上岁月的印记,人人都会有一部自己的编年史,个人的编年史同时也印证了不同时代的鲜明特征。不过,只有用文字整理、记录下来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地传播开来,给人以某种启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恒臣先生可谓是用心可嘉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人都有怀旧情结,都爱回味自己的过往经历,在那欢乐与苦涩交织的回忆中,咀嚼出人生的另一番滋味,生发出人生的某种感慨,进而获得人生的进一步启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与恒臣先生是同时代人,而且都爱写点东西,读他的《大地记忆》更是深有同感,倍感亲切,一下子让我也回到了过去的难忘岁月。《大地记忆》中记述的都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儿,而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儿,正是那一件件小事儿,直抵人心,拨动了人的心弦,触动了我内心柔软的地方。


  我出生于农村,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可是,每到过年时节,父母亲任凭自己不添置一件新衣甚至一双新鞋,也要到供销社扯一块新布,为我做一身新衣服。当时,我们生产队设有一间缝纫铺,一位年轻男子是裁缝,一年到头都在忙着为大家做衣裳,到了年前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人们都在催着要自己的新衣裤。有一年春节,直到大年三十傍晚,在我父亲的一再催促下,我的新上衣才算赶着做出来。吃过年夜饺子,我们一家人围着火盆熬年,母亲边熬年边给这件新上衣锁上扣眼、缀上扣子,让我在大年初一和别的小朋友一样穿上了新衣服。今天,读恒臣先生的散文《年集》,里面的一段叙写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除掉吃喝,过年时添件衣物也是大人小孩的热望。供销社发的布票不够用,大人不要了,给小孩扯几尺蓝呢子(编者注:呢子指毛呢。这里所谓蓝呢子,实为棉纱织的斜纹布),做件上衣;剩下半尺,给老头子撕成鞋面,也算添了一件。六娘家大儿子华显在街南头开个缝纫铺子,年节里比谁都忙。每晚回家,家里姑娘媳妇挤一屋子——都等着华显带回布头做鞋面呢。谁能从他家弄回半尺灯草绒,做双鞋子送给丈夫或心上人,那是很有面子的事。”


  春节是中国农历最重要的节日,几千年来,过年在国人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人们常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这件事,富人有富人的过法,穷人有穷人的过法。几十年前,大家普遍没钱,尤其是农村,几乎家家都穷,可即使在那样的境况下,人们还是生尽千方百计,以有限的物资,尽最大努力营造出新春欢乐的气氛,给奔忙一年的自己创造出一个辞旧迎新的祥和氛围。比如,恒臣先生《年灯三题》里写灯笼、天灯、灯盏的情节,现在几乎已经见不到了,但在四十多年前,糊灯笼、挂彩灯、做灯盏是广大农村过年时家家必做的大事,文章的其中一段,作者写道:“做灯盏儿,是个细致活儿。妈妈用红薯面(断断舍不得用白面)作成醋水碟儿大小的灯座儿,中间稍凹,以备倒油,然后放到锅里蒸熟,出锅后用一根棉线当灯捻儿,倒上煤油,一只灯盏儿就做成了。妈妈在家里所有的门墩儿上放一盏,希望新的一年出门大吉;所有的面缸上放几盏,盼望来年五谷丰登;神案上放几盏,求得神灵庇护一年平安;灶台上放几盏,提醒家人小心灯火……然后是门后、墙角、桌底,旮旮旯旯,凡能放灯的地方都放上,照得并不富裕家里一片通明,宛若仙境。”读这些文字,一下子把人拉回到过去的岁月,也能让今天的孩子们了解到过去的年俗,更让人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


  读书改变命运,上学是人生大事,人们成年之后,上小学时的情景往往会在脑海里盘旋,有时静心想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读恒臣先生的《母校》一文,我立时记起了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不大的校园、简陋的瓦房、长木板课桌、学生自带凳子、树上挂着一口钟、民办老师上课、校长主持学生大会、数学考试竞赛……特别是练习毛笔字的一段文字,活脱脱写的就是大家上小学时的光景:“我们没有美术课,但开了书法课,叫写大仿(毛笔字)。记得是三年级开始写,用的是透明油光纸,光面朝外一折,十六开,每张纸中间都是个筒子,可以装“仿格”(就是临摹用的字帖)。同学们用的仿格也一样,都是花二分钱在大队部旁的供销社买的,一面是‘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另一面是‘坚决批判修正主义的反动纲领’,瘦瘦的,有柳体风格。老师每周收两篇大字作业,觉得哪个字儿写得好,就用红笔在上面画个圈儿,只是从来不讲笔法。有的同学为了多吃‘圈儿’,写大字时先用钢笔勾个边儿,再用毛笔填充。”现在,一有空儿,我还练练毛笔字,将之作为修身养性、润泽身心的休闲方式,闻着墨香味儿,小学时写大仿的情景往往会浮现在眼前。


  时光流转,时代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恒臣先生的《两件夏装》,写出了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的人们的创意:“这年夏天,包我们大队的下乡公社干部商量好似的,都穿上了一种颜色较深、布料很薄的尼龙裤子,雪白的上衣扎进裤腰,腕子上戴着明晃晃的手表,骑着自行车在村道上神气活现。只可惜裤子的染色技术不过关,仔细辨认,竟隐约能从布上看见‘尿素’‘日本产’‘45公斤’的粗体字。这时候,大家终于知道,干部们穿的裤子是用日本进口的化肥包装皮做的,得有熟人才能从供销社弄来。因为这种‘布料’无法从市面上买来,在村人眼里,能穿上这样的料子,理所当然的代表了一种‘身份’。就像进国营食堂用全国粮票,伸手一拦搭乘‘顺风车’,烟厂职工叼着‘跑号烟’,老百姓穿军装,镶金牙自来笑,戴手表捋胳膊一样,举手投足之间,表现的是一种优越。”那时,谁要是能带起手表,那可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连小孩子们都以能在手腕上画一块手表为时尚。恒臣先生在《手表》一文中写道:“有时在村子里玩,看到会计衣袋里别着钢笔,走到他跟前央求说:‘给我画个手表吧!’遇到会计高兴,会摘下钢笔,先在左手腕上画个表盘大小的圆圈,再细心地画出长短不一致的时针、分针和表柄,只是表带往往画的不够长,接不往。临走时,会计会‘慷慨’赠画一副眼镜。刚转身跑远,就高腔大调喊会计的坏话:‘装的怪象,吃的怪胖,挎着钢笔,不会算账!’”多么有趣的描写,我小时候与小伙伴们也常常念叨这样的顺口溜。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物质和精神人都需要。过去,物质生活不充裕,精神生活更贫乏,在此情况下,看电影就成了农村人的一大奢望。我小时候,大人小孩儿往往徒步跑几里、十几里去外村看电影,一个影片在这里看了,又到别处看,《地雷战》《地道战》《渡江侦查记》《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等电影,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里面的情节都烂熟于心了,仍然是百看不厌,津津乐道。看“跑片”的事儿,我也遇见多次。有一年,牛得草主演的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刚刚上映,火得很,我们大队与外大队跑片,那晚,我们放了第一卷,可是第二卷还没有拿来,上千人或站或坐,就干等着,由于等的时间过长,我坐在场地上竟然睡着了,一直等到第二卷开始放映,我才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放完影片,已经是后半夜了,这与恒臣先生在《露天电影》中记述的情景几乎一模一样:“最让人烦的是看‘跑片’。所谓跑片,就是两个地方同时放映一部电影,一个地方先放第一卷,另一个地方派人骑车子去拿回来再放。记得有一年看《三打白骨精》,我们村与三十里外的县城跑片,偏偏又赶上县城影院的机子出了故障,等全部电影看完已是深夜。时值隆冬,野地上的观众一个个冻得上下牙打架。那时,人们对电影的执着劲儿真是无法表述。”


  几十年前,是一个连收音机都很稀罕的年代,有线广播是那个时代的重要标志,恒臣先生在《有线广播》里写的情况,正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30多年前,有线广播作为人们掌握信息的主要工具,安装到了千家万户。那时的广播大体有两种:一是电动式,后面是个圆形磁铁,前面是碗口大的响纸,有的还在外面罩个木制方盒子,发声部位镂刻个五角星。这种广播音质较好,男声混厚,女声清越,价格也贵。另一种是压电式,只有一张响纸,发声装置是中间一个很薄的圆形磁片,后面能看到明显的焊锡接点,我们家的就是这种,上写‘河北省枣强县压电扬声器厂’字样。这种广播声音听起来有些脆,电量一大,就有承受不了的样子,声音吱吱呀呀,有点模糊,价钱当然也低得多。”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改变身份、过上好日子,是每个人的强烈愿望,恒臣先生的散文《商品粮》就很逼真地写出了那种情形:“那时节,吃商品粮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在农民眼中,其难度无异于九天揽月。陈永贵当了国务院副总理,我们队长华庆即担心他的户口咋往北京转;毛主席经常接见西哈努克,他又担心人家从柬埔寨来带的粮票够不够。华庆还给我们全村的大人小孩提出了奋斗目标:妇女们要努力生产,等生活条件好了,也学宋美龄,纺一会儿棉花吃块水果糖;男人们要多挣工分,将来也像毛主席那样,床前盘两个锅,左边做糊辣汤,右边炸油馍;娃娃们好好念书,考上大学,吃商品粮。”这段文字,蕴含了一种农民式的幽默,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长期坚持更非易事,能出书发行则让人赞佩不已。《大地记忆》一书收录了史恒臣先生历年创作的近百篇文章,将近20万字,可以说,这是他多年汗水与心血的结晶,值得读一读,品一品,从而在我们记忆的年轮里刻下一道美好的印记,在内心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编辑:窦文帅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