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麦地里的气象专家

关注南阳网
央媒看河南丨麦地里的气象专家
作者:  陈海波 王胜昔

  冬日早晨,阳光洒在河南鹤壁的一片麦地里,分外暖和。麦苗探头迎接阳光,土壤松软潮湿。

  “群里说,最近要有一场雪。”王连江站在麦地旁,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他的微信。他加了好几个群,有的群名是“农办”,有的是“农业气象服务”。

  王连江是鹤壁市浚县屯子镇月强小麦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种了200亩冬小麦,但都是岗坡地,比较干旱,一亩地浇一次水就得100多元。“上个月正计划要浇水,群里专家说马上可能有雨雪,让我先等等。没想到后来一连下了两天雪,省了几千块浇水钱。”他笑道。

  一旁的鹤壁农业气象试验站高级工程师王福州,也呵呵笑起来——他也在群里。有时候,他会走出微信群,走进田野。

  “现在是小麦越冬期,还要小心极端低温。”他提醒王连江,“不过别担心,我们会及时发布气象预警,并与农业部门会商,制定田间管理措施。”

  在作物生长关键期以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前,当地气象和农业部门会举行会商,分析研判风险,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服务专报,发给农业合作社、种田大户等。

  “现在是看天和用天,以看天为主,下一步要加强用天!”王福州补充道,看天就是看天气预报,提前做准备,尽量避免气象灾害。用天就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让农业生产最大化获益,如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变化,调整作物播种期、种植制度等。

  不过,他有时候也很为难:农业生产对气象的要求越来越高,预报技术还达不到那么精准。“但我们正朝这个方向努力。”王福州说。

  可不是嘛!在鹤壁,已经建起了90多个农田气候观测站,实时采集气候数据、观察作物长势情况,为气象和农业专家们提供参考。地面观测还不够,天上还有风云卫星。此外,还有网格预报。“预报精度目前能达到5公里,下一步要实现3公里、1公里……预报越来越精准,服务才能越来越精细。”王福州说。

  多年与农业打交道,让这位气象专家也成了种庄稼的“好手”。“庄稼就跟人一样!”王福州讲起了自己的心得,“苗期需要蹲苗,别急着浇水,得稍微让它耐点儿旱,促进根系生长。到了拔节期,就得大水、大肥,就像人在青春期需要补充营养……”

  说完,他又用积雪盖住麦苗。“积雪可以保温,就像盖上被子。”他抬头望向更多麦苗,眼里满是憧憬。

  (记者 陈海波 王胜昔)

6.jpg

  (光明日报)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如果河南各城市 都在同一个群聊里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