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阳网讯 国以安为宁,民以安为乐。平安,是城市发展的基石、群众幸福的保障,民心所向,百姓福祉。
近年来,桐柏县固县镇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平安固县建设的首要任务,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打造自治、智治、法治、德治、政治“五治融合”,培育了“多元化矛盾调解中心”“金牌调解室”“红袖标在行动”“专职网格员”“专业巡逻队”“大学生志愿服务团”等系列基层治理服务品牌,不断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红色阵地”织密组织网
以党建引领为效能抓手,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固县镇以党建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基石,将党建“触角”不断延伸,推动治理下沉。
“菜市场现在干净又整洁,上街买菜舒心多了。”在镇区双凤市场,类似这样的感慨不绝于耳。很难想象,这里曾因缺乏管理、规划,而变得脏、乱、差。
蜕变,从“网格员”队伍的建设开始。为发挥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固县镇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根据地理区位、房屋数量、人口规模、治理热点等客观因素,全镇划分了1个镇级网格、13个村级网格,除13名专职网格员、5名巡逻员外,镇党政班子成员分包到村,党员干部下沉入组同村“两委”干部一起组成229名兼职网格员队伍,深入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把矛盾纠纷、百姓诉求等解决在基层,做到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席,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共治的“党建引领+平安建设”工作体系,筑牢平安建设的红色阵地。
同时,按照职责分工制作了网格员工作牌、印刷了网格员联系卡、公示牌等长期公开网格员联系方式,明晰了16项网格员事项清单,实现了难事有人管、烦事有人调、急事有人做。
“红色阵地”有力促进了“党建网”与“治理网”的深度融合,做到了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问题隐患尽早尽快消除。
研判机制织密平安网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
近日,固县镇依托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研判机制,成功化解了一起因占地引起的相邻纠纷,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一致称赞。
据悉,吴城镇郭老庄村中罗庄组与固县镇新庄村郭老庄组相邻,两村村民因耕地问题发生矛盾长达十余年,虽经村、组多次调解,但一直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纠纷不断。固县镇高度重视此案件,多次召开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研判会,认真梳理研讨案情,找出两村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并联合县自然资源局、吴城镇政府、村委会工作人员,实地划分明确相邻地界,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为进一步织密平安网,固县镇利用每周召开社会稳定风险研判会的机会,积极搭建政社沟通渠道,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第一时间反映诉求”“第一时间发现矛盾”“第一时间研判处置”“第一时间反馈群众”,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固县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完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研判机制,有利促进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打造出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坚决做实、做亮平安固县建设品牌。
多元调解织密睦邻网
“咋会有这样的人!”近日,固县镇沈楼村村民徐士强怒气冲冲来到固县镇多元化调解中心,讲述自己遭遇的一桩“不平事”。
原来本组村民田顺强在驾驶旋耕机给张三选整地,路过徐士强播种过的花生地时从中间碾压了一趟,给徐士强播种的花生造成了直接损失。两人大吵一番无果后,气得徐世强径直来找调解员告状。经过调解员的详细核实、耐心劝说、批评教育,最终以碾压花生的损失由张三选给予补种挽救的结果,令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在日常生活中,矛盾纠纷大多是因鸡毛蒜皮的事引起的。“只要法讲清了,理说白了,气捋顺了,矛盾就化解了。”调解员赵玲说。
近年来,固县镇深入推进多元化调解“下基层”试点工作,组织开展了“联动调解进万家、防控风险促发展”专项调解活动,着力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切实提高基层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和水平。“如果遇到啥纠纷,就到多元化调解中心去,跟调解员唠唠嗑,准能把难题解决了。”吴庄村村民王女士说。
固县镇还建立起由镇政法办牵头,整合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民政、妇联、国土、财政等部门力量,集信访调处、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困难帮扶、公益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健全有机衔接、相互协调、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一条龙为当事人提供咨询和调解等服务,呈现了矛盾纠纷有人管、有人调、有成效的“三有”结果。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施“走心”之策、下“实在”之功、行“方便”之举,激活基层“平安细胞”,打通镇域“平安脉络”,筑牢社会“平安防线”,固县镇通过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为百姓撑起安全、和谐、稳定的“平安伞”“幸福伞”。
编辑:网信桐柏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