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讲述父亲往事
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可对于80岁的老太太赵永兰来说,她渴望在有生之年找到烈士父亲的遗骸,找到他的埋葬地,为父亲上一炷香,以表达自己几十年来对父亲的无尽思念和深深敬意。
八旬老人求助本报 寻找烈士忠骨地, 不想留下遗憾
12月中旬的一天,家住宛城区联合街的赵永兰老人来到本报编辑部求助,她拿出一张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和一张烈士证明书,希望能帮助她一起寻找父亲赵明山的遗骸和埋葬地,她说:“上个月,我刚过了80岁生日,我想在有生之年找到父亲的遗骸或埋葬地,我不想留下遗憾!”
记者接过老人手中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只见上面红色的八一军旗分外醒目,金黄色的纸面上加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印”的鲜红印章,在这张由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签发的证明书上,清楚地记录着赵明山的英勇事迹:赵明山同志于一九四六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四纵十旅任战士,不幸于一九四七年在汾孝战斗光荣牺牲,除由我军奠祭英灵外,特怀哀悼之情敬报贵家属并望引荣节哀,持此证明书可向河南省南阳县人民政府领取抚恤金及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其家属得享受烈属优待为荷。
记者在民政部随后为其颁发的烈士证明书上看到,烈士赵明山出生于1918年6月,生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四纵十旅工兵连,1947年在山西的解放战争中牺牲,年仅29岁。
一张牺牲证背后的故事 迟到62年的“音信”,让她眼泪不住流
说起父亲的烈士身份,赵永兰老人无限感慨,神情里充满了感激。原来,这里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老人说,要不是市十四中的老师杨连山和南阳晚报社的帮助,她和家人根本不知道她失散几十年的父亲竟然参了军,并成为烈士。
原来,早在2009年1月,市十四中语文老师杨连山在一堆旧书籍里“淘”出了8张“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以下简称牺牲证),带着无限崇敬之情,杨老师毅然决定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苦苦寻觅半年多,但收效甚微,同年8月3日,他求助南阳晚报,希望通过本报为烈士寻家。8月4日,本报以《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为题进行连续报道,在本报记者和有关部门及热心读者的帮助下,先后有4位先烈的牺牲证被送到烈属手中,而这其中就有赵永兰父亲赵明山的牺牲证。
说起第一眼见到父亲烈士证时的情景,尽管时隔14年,但赵永兰仍铭刻于心,犹在昨日。她说,当二哥赵永全拿回父亲的牺牲证,她第一眼见到时,激动得眼泪“吧嗒吧嗒”直往下掉,怎么也止不住!
她说,父亲在她的记忆里是模糊不清的,只听母亲说过那时日子苦,父亲和大伯两人离家后,就再也没有音信,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干了什么。几十年来,她早已习惯没有父亲的日子,而今,突然得知父亲的音信,尽管那只是一张牺牲证,但还是令她激动、兴奋得彻夜难眠,她特意让母亲给她讲父亲的点滴往事,在她心底,总想还原父亲的形象。
只为今生那份父女情 多年打听无结果,如今重燃希望
自从得知父亲的烈士身份后,赵永兰老人一直有个心愿,她想找到父亲的埋葬地,为父亲尽一份孝心。烈士证上显示父亲是在1947年汾孝战斗中牺牲的,那埋葬地一定在山西。为此,老人委托在太原的一个亲戚帮忙打听,多方寻求无果,她的亲戚还特意求助当地媒体,先后在孝义、临汾等地的烈士陵园查找,都没有得到确切消息。
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不会轻言放弃。尽管多年苦寻无果,但老人心底始终有一丝光,她不想放弃任何一丝一毫的希望。就在今年11月,老人偶然从媒体上看到,今年9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通过DNA鉴定、颅面复原等手段,复原了40余名山西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南村烈士墓地无名烈士的容颜,其中,编号为“M19”的烈士还找到了亲人,确认名字为崔海治,而崔海治烈士正是1947年1月在汾孝战斗中负重伤医治无效牺牲的。
自己的父亲也是在汾孝战斗中牺牲的,这条消息一下子让赵永兰老人兴奋起来,重新点燃了她埋在心中已久的希望。
记者查阅相关报道得知,今年1月,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课题组对方山县南村革命烈士墓地进行系统发掘和分子考古鉴定。而崔海治烈士的侄儿崔玉岐多年来一直为完成父亲的遗愿—“一定要把你三叔找到”而多方奔波,最终了却心愿。
在报社临别时,赵永兰老人抹着眼泪动情地说,父亲当年牺牲在战场,任何遗物也没给家人留下,唯独有这个证书,给了她和家人莫大的安慰。令她没想到的是,当她看到烈士后人崔玉岐能找到他三叔的遗骸,更给她增添了百倍的信心,她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她能在有生之年找到父亲的遗骸或埋塟地,让她尽到女儿的一份孝心,这就是她今生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能提供赵明山烈士的有关线索,请拨打本报社会民生部热线电话0377-63291836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帮烈士“回家”。(全媒体记者杨青晓 文/图)
编辑:周俊含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新野县医保局多措并举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用心用情助推乡村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