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型思政教师大有可为

关注南阳网
教育家型思政教师大有可为
作者:  李新士 李玉恒

教育家型思政教师大有可为

李新士 李玉恒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9日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到成为“大先生”,从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到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成为广大教师躬耕教坛、自我完善的方向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需要具备创新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各自的领域积极主动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促进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重视青少年的培养并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的教育主体,要承担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的使命。要完成如此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大批的教育家型的思政课老师。

  一、以明体达用、道术贯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老师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更要有“学”,有“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体达用、道术贯通,每当中华民族命运坎坷时,先贤们总要从文化中汲取力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人心,使我们民族精神振奋,渡过了一个个难关。冯友兰先生说:“吾先哲之思想有不必无错误者,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吾一切先哲著书立说之宗旨。”思政课老师首先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体达用,奠定做一个大先生的底气。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特征

  先秦儒家经典《大学》就特别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亲民的前提,前者是做“内圣”的工夫,后者是建立“外王”的事业。“内圣”是体,“外王”是用。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认为,“明体”,即通晓诗书经史子集和基本的礼仪规范和道德伦常;“达用”,即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再次运用到实践中。胡瑗对于教育的观念没有拘束在当时的学优则仕里面,而强调要满足实践需要,为国、为学、为民而培养人才。但科举考试的盛行,很多读书人成了只知道记诵辞章的陋儒和俗儒,平时袖手谈心性,临难唯死报君王。黄宗羲批评说:“儒者之学,经天纬地,而后世乃以语录而欺世。留心政事者为俗吏,开关迁边者为粗材,治财为赋者为聚敛。”创立于南宋时期的湖湘理学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学术的明体达用优点。胡安国、胡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安国一生致力于《春秋》研究,弘扬大一统思想。面对民族矛盾,他通过治学表达了抵御金兵、收复中原的政治目的,且强调:“强力学行,以圣人为标的,志于康济时艰。”胡宏认为,圣人之道,体用兼备,如果割裂开来,无疑是异端。“体”是心性、仁之体,是内在的、超越的道德律令,“用”是在这一道德律令要求下的实践应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都在实践范畴之内。胡宏对理学内部浮夸的学风十分反感,他说:“伊洛老师(二程)为人心切标题,天理人欲一句,使人知所以保身、保家、保国、保天下之道。”而后世学者不究实用,高谈性命之际,临事茫然,不知性命者多矣。王夫之继承了湖湘学派力戒空谈的学风,以“气——实有”为本体,借此去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提出了“无其器则无其道”著名论断。在历史领域,根据“道丽于器”哲学观,逻辑上必然得出“法因时改”结论。到了晚清,湖湘学派普遍追求“以义理济事功”,曾国藩恪守义理,把外王的事业推广到官制、财用、盐政、漕务、钱法、冠礼等十四个方面。郭嵩焘则扩大格物的范围,他说:“物者何?心、身、家、国、天下是也。格物之事何?所以正之、修之、齐之、治之、平之者是也。”曾国藩把中华文脉的核心理解为“即物求道”“格物致知”,并把传承中华文脉立为一生的志向。此后,左宗棠、郭嵩焘、曾纪泽等将“实事求是”思想与现代科学思想结合起来,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青年时期对湖湘学派这一特征很熟悉,后来就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哲学命题。冯友兰先生把这种优秀文化的特征总结为: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是达到与天地参的天人合一的高度,达到这一高度不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尽职尽伦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人伦之至”,就是圣人的境界。思政课老师要有薪火相传的自觉,把中华文明的真火传下去。

  2.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充分发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二十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有形而上的精神价值,也有形而下的器物层面,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在思政课中,我们要实现以文化人育人,主要以思想价值入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多次给予高度评价,从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精辟论断。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十大元素。即:“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是我们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和底气。在具体实践层面可以更加生动、鲜活利用各种资源予以阐释,要以“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执着和韧性,让我们民族的既有新的智慧哺育当今青年的精神成长,在中华民族“旧邦新命”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发挥作用。

  二、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正气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教授说:“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历史使命、党和人民的重托。”如果说马克思是“盗火”者,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教师就是播火者。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需要这样的播火者。今天,更需要这样的播火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摩擦不断,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愈来愈复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培养明方向、肯吃苦、勇担当的时代新人。这需要我们的老师们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理直气壮、一身正气地宣扬马克思主义。

  1.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当具有一种拯救人类信仰的道义担当精神,不只为中华文明,而且为世界文明开辟一个新的信仰时代。“太上立德”是中华民族的价值首选。冯友兰先生在《新事论》中说:“中国自商周以来,有一贯底一种国风。此种国风是:在中国社会里,道德底价值高于一切。”《左传》说的三大不朽的荣誉,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有立言。在这种国风里,可能影响了大艺术家、大文学家以及其他大家的出现,但靠这种国风,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除了几个特殊时期,中华民族永远光荣地存在着。这种风气浸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个人层面,一个人如果觉解了生命的意义,他就摆脱了“日用而不知”的“无明”状态,进入循序渐进的道德修养。曾国藩说:“事功则运气居七分,人力不过三分。惟是尽心养性,保全天之所以赋予我者,此则人力主持,可以自占七分。”意思是立言,资质占七分,努力占三分;立功,运气占七分,努力占三分;未有立德,人力占七分。我国先贤鼓励人立志,就是人靠个人的努力,不一定都能成为英雄和才子,但可以成为有较高修养的人。周敦颐说:“士何志?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就是说,一个读书人要立志成为道德境界的人,更要立志成为一个天地境界的人。中国人的这种道德追求,同马克思主义关心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内在逻辑具有高度契合。马克思17岁高中毕业,写下他著名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认为,如果经过重重思索,而依然选择一项高尚职业,那这应是一种可以让我们获得尊严的职业——它的前提是个人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善而努力。马克思相信,“如果我们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思政课老师解决学生信仰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老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可,才讲得有底气,吸引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今天世界并不太平,俄乌战争、巴以冲突,西方鼓吹的人类理性,并没有指引一个和平世界的到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能够建成。

  2.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意味着教师要发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思想素养,与时俱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思想引领和教育支持。思政课老师除了具备这些精神,还有具体的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思政课老师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扎实基础理论上不断开拓创新,坚持并传递正确的三观。新时代思政课老师要以“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的担当和定力,努力把自己锻造成教育家型的“大先生”。

  三、要有指点江山、勇于亮剑的勇气

  对思政课和思政课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极为关心、极为信任,也提出了很多建议。他说:“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教师的正气、底气,党和国家赋予思政课教师勇气,思政课教师要有底气、有正气、有勇气去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乐为、敢为、有为。我们要做的事太多,除了教书育人,面对复杂的世界局势,教育家型思政课教师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谱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绚丽华章中,全力贡献“大先生”作用和担当。

  1.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底蕴丰富,贴近中国人民生活实际,承载着中国发展的历史和中国人民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讲好、讲活中国故事。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将其融入课堂,而且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宣讲。一方面,宣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勤劳、节俭、孝顺、团结以及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中国现代和当代的精神、文化和成就宣讲。要讲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与信仰,在社会中营造良好氛围,培养人民群众家国情怀。中国的革命故事体现在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建设故事则包括团结奋斗、自力更生、勤俭持家、勇于创新等价值观念,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故事是中国在上世纪末启动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生动体现,其核心是开放、包容、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革。要把中国精神作为宣讲的主线融入宣讲中,“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这些饱含中国精神的故事,启迪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以勇于亮剑的勇气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建设性是其根本。要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建设意识形态阵地安全,思政课教师要站稳高校思政课阵地,将马克思主义融入课堂当中,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助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塑造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包含建设主体、内容、客体三方面。思政课教师作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主体之一,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以及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开放式的思政教育活动,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表达自己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秉持真实、客观的态度,勇于发表自己对于社会与时事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面对网上一些煽动对立情绪,恶意攻击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不当言辞,思政课教师要敢于斗争亮剑,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勇于表达自己的声音。对于不正之风,我们应当敢于进行批评和剖析,敢于亮剑,从理论的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上回应这些错误思想,将正确价值观通过批判的语言传递给网民。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作用,使之更为显著。

  (作者简介:李新士,男,哲学博士,南阳师范学院冯友兰研究所所长;李玉恒,女,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书记。)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