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人李季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走近诗人李季
作者:  许进安

走近诗人李季

许进安


  20世纪70年代末我上初中时,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读到了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的节选,对这种两行一韵的陕北“信天游”调子,和浅显直白的“不像诗歌的诗歌”印象很深,却对这首长诗的写作背景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无所知。课本上没有介绍作者李季是哪里人,老师也没有讲,大概老师也不知道作者就是唐河老乡。

图片1.png

现代秦腔剧《王贵与李香香》海报  李江夏先生 供图

  光阴似箭,一晃四十年。2019年3月24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大厅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观众们喜喜洋洋,争相到服务台索取宣传彩页,有的忙着在两米多高的海报前留影。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节目,宁夏秦腔剧院改编的大型现代秦腔剧《王贵与李香香》那晚在北京首演。

图片2.png

现代秦腔剧《王贵与李香香》演出剧照  许进安  摄

  怀着喜悦的心情,重温这个故事,与四十年的印象天壤之别。重新打造的现代秦腔剧《王贵与李香香》,有200人的演员阵容,还加入了七十多人的合唱团和钢琴伴奏等现代元素,中西艺术形式完美结合,令人震撼。此剧在梅兰芳大剧院连演两场,场场爆满。

  我同李季一样,也是从唐河走出来的“文学青年”,靠着文学和对电影的热爱,如今已成为一名纪录片导演。职业习惯使我产生了把老乡李季的事迹拍成纪录片的想法。

  2021年5月初,从首都机场起飞,飞机在蓝天和白云之间平稳西行,越过太行山就进入了黄土高原上空,目的地是延安。

  作为拍摄过抗战纪录片的导演,对延安的历史照片和影像资料并不陌生,印象中的延安就是宝塔山、延河水、窑洞、贫瘠的土地和一群群充满理想和活力的人。

  1938年8月,15岁的李季怀揣30个银元的盘缠和对延安的向往,背着半袋子馒头,从唐河祁仪镇出发,跋涉千里,奔赴延安。李季先到西安七贤庄的八路军办事处报到,随后被分配到洛川的抗大一分校学习,半年后毕业、入党,成了一名八路军战士,战斗在太行山区。

图片3.png

延安宝塔上(2021年)

  延安的机场名字起得很别致,叫南泥湾机场。南泥湾因八路军王震的三五九旅在此垦荒而名扬全国。

  机场大巴顺山路拐了几个大弯,进入市区,只见夹在两山中的延安,已是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与外面的城市没有两样,完全不是老照片中的样子了。

  这次延安之行迫不及待要去的地方,不是王家坪、也不是枣园和杨家岭,而是鲁艺旧址,这是当年投奔延安的文艺青年们最向往的地方。

  “鲁艺”全称鲁迅艺术文学院,创办于1938年4月,是抗战时期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的学校。能到鲁艺学习,是李季当年最大的梦想。

图片4.png

延安鲁艺旧址(2021年)许进安  摄

  鲁艺旧址位于延安市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旧址是一座中世纪城堡式样的大礼堂,目前保存完好。教堂四周的木架子上展示着当年鲁艺学员表演节目、开会的老照片,瞬间把游客带回到几十年前的情景中。

  当年出入这座建筑的是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成荫、李波、时乐蒙、于蓝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为文艺界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

  李季从抗大一分校毕业后一直在晋东南前线,当过八路军连队指导员、参加过百团大战、在战斗中负过伤。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中,李季也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爱好。

图片5.png

延安鲁艺旧址(2021年) 许进安  摄

  1942年日军的“五月”大扫荡,冲散了李季所在的晋东南鲁艺分校,学员们四散突围。

  1942年底,从太行山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回到延安的李季,想报考鲁艺,因为只上过一年初中,文化水平低,达不到录取标准,这对20岁的李季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记得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里有句话:你所失去的,也正是你得到的。鲁艺没上成,1943年初李季被分配到三边的靖边县当小学教员、做地方工作,就在这个时期,“信天游”这种独特的民歌引起了李季的兴趣,他收集了数千首“信天游”,这就为后来创作《王贵与李香香》埋下了伏笔。  

图片6.png

延安文艺纪念馆里李季和《王贵与李香香》的介绍  

  1945年冬天,李季在盐池县人民政府任秘书,寒冷的夜晚,被冻醒的李季在粗糙的马兰纸上开始写《王贵与李香香》。李季绝对没有想到,这首诗歌,会在解放区引起巨大轰动。后来陆续出版过七十多个版本,翻译成15种外国和少数民族文字,还被改编成秧歌剧、电影、剪纸等二十多种艺术形式,在全国传唱至今。

  从三边人民闹革命,到石油工业颂歌,李季创作方向是怎样转变过来的?2019年,我还专门拜访了时年九十二岁的李季夫人李小为,这是近距离与李季家人的一次接触。

  李小为毕业于延安大学教育系,喜欢唱民歌,经人介绍,1948年与同在西柏坡疗养的李季相识,1949年结为连理。

图片7.png

李季与李小为(1949年) 李江树先生  供图

  一听说采访李季的事,需要长期卧床的李小为顿时来了精神,热情接待,斜靠在沙发上讲了一个多小时。

  李小为说,1952年李季要去玉门油田体验生活,她是反对的,因为此前李季已经检查出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孩子又小,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不毛之地,担心李季的身体吃不消。但李季说已经报名了,就这样他们在玉门油矿工作生活了两年。

  正是在玉门李季结识了王进喜。李季跟着王进喜当学徒,在钻井厂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完全不像个油矿宣传部长的样子,两人也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出版的两本《玉门诗抄》,也为李季赢得了“石油诗人”的美誉。

  1972年,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的李季,在广播里听到好友王进喜病逝的消息,两眼一黑,昏倒在田埂上。

图片8.png

李小为应邀参加盐池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座谈会(2016年) 李江夏先生  供图

  “一曲顺天游,梦回到三边”。1990年,李季夫人李小为去踏访李季魂牵梦绕的三边,感觉这里的人民对李季的尊敬和爱戴,超过了想象,甚至被赋予了传奇色彩。

  那里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王贵做了一个大油田的党委书记,李香香做了油田的宣传部长,李季率领王贵和李香香回来了,还有人说李小为就是李香香。

  为纪念李季,1985年,国家级贫困县靖边县打算建一个李季图书馆。玉门、长庆、延长三个油矿听说了这个消息,纷纷解囊提供经济援助。

  一个诗人在身后能留下这样的故事,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著有长篇传记小说《刘胡兰传》、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山药蛋”派作家马烽与李季同岁,也是在延安成长起来的作家。本来,写小说的马烽对诗歌没有多大兴趣,但读完《王贵与李香香》后,受到很大震动,于是开始喜欢诗歌。

  他在回忆李季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五十年代在中国作协工作时,都是三十左右的年轻人,有时也打闹、开玩笑。

  有一次,马烽把一些不好的诗句七拼八凑排列在一起,送给李季看,并告他说这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写的,《人民文学》已决定发头条,请李季给写一篇评介文章。

  李季立刻认真阅读起来,读完就发起火来了,不仅指摘这诗不成玩意儿,而且责怪编辑瞎了眼,越说越上火,竟然要到党组去告状。当李季发现是一场恶作剧时,就和马烽打闹了一番。

  李季长子李江夏先生告诉我说,父亲一生都很低调,合影时总是站在边上,很少在中间。六七十年代父亲下油田,经常穿石油工人的工装,甚至在《诗刊》《人民文学》上班也穿这身衣服。冬天喜欢穿一件军大衣,吃饭一碗面条也就很满足了,还是唐河老家的饮食习惯。

  江夏先生说,父亲当上中国作协副主席后,各方面待遇都提高了,但他拒绝换“高干房”,说等别的老作家住房都解决了,再考虑自己换房的事。

  万丈豪情是李季的另一个标签。住在李季楼下的一个同事回忆,李季喜欢喝带有一点儿苦味儿的黑啤酒,据说是炒煳的大麦酿造的,他俩经常互相请喝。

图片9.png

电影《创业》海报(1975年)

  有一年,反映石油战线上英雄事迹的电影《创业》遭禁演,李季感到气愤,就跑到油田来,特地同石油工人一起观看,看得手舞足蹈,热泪满面。和同事说起这件事,仍然激动不已,大杯啤酒一饮而尽。

  1950年3月,时任《长江文艺》主编的李季,从武汉回到家乡唐河县祁仪镇,这是他1938年离开家乡后第一次回乡。

  因为自己的棉裤又旧又破,李季这次不是衣锦还乡,而且是穿着爱人李小为的棉裤回来的。好在那时还是供给制,男女服装款式和颜色差别不大,才没有闹出笑话。

图片10.png

李季回乡探亲后与李小为合影(1950年3月15日) 李江树先生  供图 

  李季在祁仪老家住了五天,访贫问苦,还给娘上了坟。李季9岁时,娘就病逝了,后娘对李季很不好,后来李季一心要去延安或许与这有关。1965年父亲去世后,李季继续承担后娘的生活费,直到后娘去世。

  唐河曾被称为“石油之城”,因为20世纪70年代唐河境内发现了油田。江夏先生告诉我说,“石油诗人”的家乡发现了油矿,父亲很兴奋,总想回老家看看,可惜一直没有机会,但他在去世的前一年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散文《乡音》,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去年,得知我在研究李季,唐河县图书馆刘庆功馆长很热心,邀请我去图书馆看李季用过旧物,这是江夏先生特意捐赠给家乡的。除了手稿和书籍、图片外,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一顶坑坑洼洼的石油工人的铝盔。

  这顶铝盔是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一线工人们长期戴过的,很多石油工人又读过李季的《石油诗》“铝盔颂”,后来他们就把这顶铝盔送给李季,作为永久的纪念。

  1980年3月李季病逝,按照遗愿,李季身穿石油工人服装,枕边放的就是这个铝盔。李季留下了几百首石油诗,还以石油工人的身份告别他一生钟情的石油事业,每当想到这个场景,我不禁泪下。

  2022年5月,我从网上得知,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在举办“向人民大地---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特展,立即预约去参观。

图片11.png

中国现代文学馆向人民大地展览(2022年)许进安 摄

  入口是大幅延安文艺座谈会油画,旁边一桌子上摆放着安塞腰鼓等乐器,再加上窑洞等陕北元素糅合在一起,把观众带回到八十年前的场景中。《王贵与李香香》作为“讲话”发表后新诗领域的第一个硕果,自然是这次展览中最重要的内容。

  从“向人民大地”展厅出来,抬头看见左手楼梯口竖着一个牌子,“扎根吕梁、扎根人民 纪念马烽诞辰100周年”。原来,二楼正在举办“马烽百年诞辰生平事迹展”。李季与马烽两位老友以这种形式在这里相遇,他们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图片12.png

  2022年9月16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中国作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李季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铁凝主席到会并讲话。我也受江夏先生邀请到场,与四十多位来宾一起,共同缅怀李季短暂又不平凡的一生。

  李季从一个爱好鼓词、戏曲和文学的少年,靠着执着和勤奋,终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算梦已成真。李季57岁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他会在作品的传诵中被人们长久记起。

 (本文作者系央视纪录片《冯友兰》导演)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