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他戎装在身,是百折不挠的人民子弟兵。而今,他解甲归来,依然是工作岗位上的排头兵。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他以务实的态度、踏实的作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从不言悔。
杨丰伟,中共党员,退役军人,现任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1991年12月参军入伍,1993年9月,因他在军事演习战场救护方面表现优异,被保送到军区卫生学校学习。1995年11月,光荣退役后,被分配到镇平县贾宋镇卫生院工作。2012年12日,因技能高超、业绩突出,被调入县第二人民医院。
杨丰伟为患者包扎伤口
从军中战士到白衣使者,从基层到县级,三十年来,他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先后多次获得市县医疗战线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县优秀退役军人,抗疫先锋等荣誉称号。
实干耕沃土,基层绽芳华
1995年,杨丰伟转业到贾宋镇卫生院任外科医生,当时医院的外科非常薄弱,仅能为患者开展换药业务。“那时候,经常听患者抱怨,说医院的外科就是个空壳子。”杨丰伟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周边居民对医院外科的看法。为此,他在医院领导支持下,为科室购进了常规的外科诊疗设备,并多次前往上级医院学习培训,潜心钻研外科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随着技术成熟、设备完善,业务也从仅为患者清创换药,到四肢外伤处置、伤口缝合、肌腱吻合、阑尾疝气、体表肿瘤切除等普外常见病手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此,贾宋卫生院外科名声大振,慕名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他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
杨丰伟深入乡村为群众开展义诊活动
杨丰伟说,他记得自己收到的第一面锦旗是在1999年的某一天,有位老师傅抱着一个因摔跤而把面部磕破有2厘米长伤口的三四岁孩子找到他,着急万分,不停地说:“杨医生,俺孙子毁容了,咋办里、咋办哩?”。杨丰伟一边安抚患儿和家属情绪,一边用美容针细心地为孩子进行伤口缝合。事后,老师傅给他送来一面锦旗,说是感谢他给孩子缝合处置。经过精心治疗,孩子脸上没有留下疤痕。此后,他就一直在杨丰伟这里看病,还给杨丰伟介绍了不少的病号。
手术中的杨丰伟
默默坚守,尽职尽责
2012年12日,杨丰伟因医术精湛、业绩突出,被调入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工作。新的岗位面临新的挑战,杨丰伟深知只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运用新技术,才能胜任新岗位,为更多的病患服务。因此,杨丰伟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无论是假期或是节日,杨丰伟都始终坚持一线坐诊,对每一位病患都会不厌其烦的询问发病原因、病理过程,认真记好笔记,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医术反复斟酌,与科室同仁会诊梳理,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力争尽早解除病患痛苦。同时,考虑到每位患者财力承受能力不同,他都会根据不同情况征求患者意见。财力困难的,尽量使用价格较低的适用药经,以此来减轻患者的支出压力。因此“把疾病当敌人,把患者当亲人”也成为了杨丰伟工作的座右铭。
多年来,他努力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加各类义诊活动,提升民众健康意识。针对腰椎患者、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来院不便等困难群体,推出延伸服务,带领骨科医护人员主动上门复诊服务,并通过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提供术后指导和帮助,深受干群好评。
杨丰伟(后排左二)从军时的留影
角色身份在变,军人本色不变
杨丰伟既是领头羊,更是战斗员。平时工作中,他以身作则,坚持每天亲自坐诊制度,从没有因个人的事或管理职责耽误基本的接诊任务。十多年来,杨丰伟记下的诊疗日记、学习笔记多达160余本,门诊7000余人次,上台手术4000余例,诊愈病患10000多人次。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书写无悔青春,以一名新时代医者的初心与坚守书写生命奇迹,在行医路上留下了自己的奋斗航标。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杨丰伟身先士卒,舍小家,顾大家,和医院同志们一道并肩作战,冲锋一线,用血肉之躯守护着全县人民生命健康安全。2021年2月,他主动请缨参加了第一批驰援郑州医疗队。临行前他对为他送行的妻子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光荣的退役军人,更是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现在正是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不要惦记我,照顾好孩子和老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医者的初心和使命,“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永远跟党走”是退役军人的铮铮誓言。
杨丰伟(右一)与驰援郑州核酸检测采样的同事们留影
初心如磐 行稳致远。杨丰伟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踏实严谨、勤勉慎独;没有惊天动地,有的只是尽职尽责、乐于奉献。数十年来,为党工作,服务群众,是他终身的责任和使命,军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书写着人间大爱,点亮了至暗时刻的温暖光芒。
(全媒体记者 余守淼 通讯员 王书莉)
编辑:李璐晔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7月上旬,牛奶禽蛋价格下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