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线,线上年销售额超亿元,带动400余名群众务工增收—— 从米线破圈看乡村出彩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一碗米线,线上年销售额超亿元,带动400余名群众务工增收—— 从米线破圈看乡村出彩
作者:  陈琼

一碗米线,线上年销售额超亿元,带动400余名群众务工增收——

从米线破圈看乡村出彩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靠特色。做好土特产文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

  近两年来,南阳“宛禾”米线异军突起,迅速跻身淘宝等平台的米线米粉类十大品牌榜,线上销售额超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务工增收致富,闯出了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近日,记者深入相关乡镇、企业对“宛禾”米线的破圈之道进行调查,以期为南阳市农村产业振兴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经验做法。

  做好一碗米线

  占据同类产品40%的市场份额

  滑溜劲道的细白米线,香喷喷的煳葱花,夹杂着浓郁古老的麻酱味儿,这就是地道的、独具南阳味儿的米线。南阳人喜欢吃米线,被人们所熟知有王记、广场南街、丁老二等老店,每到就餐时间,总是座无虚席,回头客更是络绎不绝。但南阳米线只局限于现煮堂食的形式,米线品牌也参差不齐。

  要想迅速“出圈”,就要“破壁”。2020年起,经营了20多家传统米线店的范祥,与两位合伙人成立了宛禾香食品,推出包装型方便米线并主攻电商销售,开辟了一条米线市场“新赛道”。

  “这个2万平方米的新厂房投入使用后,产能已经提升到日产50余万袋(桶)。”6月19日,在宛城区红泥湾镇食品产业园,范祥告诉记者,从2020年落户建厂后,企业规模飞速扩大。

  规模扩张的背后,是销量和品牌的“异军突起”。2021年,成立不到两年的宛禾香食品推出了方便包装“宛禾”米线。到去年年底,这个新生品牌已经跻身淘宝等平台米线米粉类十大品牌榜,线上年销售额超亿元。

  公司目前有干米线、五谷杂粮米线、方便速食米线三大系列产品,设有18条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设备50余台,成为豫南区域最大的米线生产加工基地,在全国20个省市布局销售网络,部分外贸订单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22年,“宛禾”米线占据麻酱米线“赛道”40%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856.1%。目前,在国内多家行业品牌排行榜上,“宛禾”米线已可与“李子柒”“满小饱”“嗨吃家”等一线品牌比肩,且成为相关品类的代表性品牌。

  带富一方百姓

  农户增收致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小小的米线,不仅盛满了群众的致富梦,也铺就了宛城区红泥湾镇特色产业的兴旺之路。

  记者在宛禾香食品高速作业的生产线看到,工人们正忙着给米线称重、打包、装箱,一箱箱“宛禾”米线被装上货车运往全国各地。

  段学勇是庞庄村脱贫户,米线生产基地建好后,他就来上班了。他告诉记者,家里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又在基地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5000元。“现在,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收入稳步增加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这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像段学勇这样在基地工作的当地人共有400余人。宛禾香食品在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成了以产业兴旺带动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范祥介绍,公司与红泥湾镇庞庄村党支部采取“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建立“双绑”机制,即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村党支部依托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级合作社进行统一托管经营,村级合作社又与公司签订小辣椒、花生、芝麻等农产品订单,发展订单农业,收购价格略高于市场价,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村集体通过托管经营也增加了收入。同时村集体通过出租公司厂房和冷库等方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7万余元。

  红泥湾镇对宛禾香食品的生产经营进行实时跟踪,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务,保障企业快速发展。建厂初期,红泥湾镇主动服务,协助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项目备案等手续,帮助企业在短短一个月内办理了SC食品生产许可证、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企业能够快速落地、投产运行,坚定了企业在红泥湾镇投资兴业的信心。

  庞庄村则以金天地农优产品合作社为基础,建成生产车间5000平方米、大型冷库2座,让宛禾香食品“轻资产”入驻,为企业初创提供了强力支持。在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宛禾香食品使用鼎新新能源有限公司闲置厂房扩建二期生产线,实现了“拎包”入驻,迅速投产达产,有力地支持了企业迅速扩大生产规模的需求。

  “实施抱团发展也加速了宛禾香食品的发展。”红泥湾镇党委书记熊良友介绍,该镇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企业座谈会,同时帮助宛禾香食品接洽与其相配套的其他中小企业,带动了“宛产宛用”。

  比如,宛禾香食品与主营辣椒加工销售的金田地农业合作社和主营纸箱生产的嘉利达进行业务合作,金田地农业合作社向公司提供辣椒加工产品以供配料生产,嘉利达承担了公司65%的纸箱订单。又如,金牛彩印与宛禾香食品深度合作,负责其下游包装印刷业务,每日印刷50余万份“宛禾”米线产品包装。

  走好一条路径

  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户共同富裕

  从想念系列“网红面”、“方城烩面”到以“宛禾”米线为代表的南阳米线,越来越多的传统“南阳味道”正跃然“出圈”。以特色产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为我市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思路,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开展村级招商是产业振兴的“源头活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清玉说,当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招引举措,调动村级积极性,强化企业招引,培育中小企业100余家,形成了中小企业拉动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关键是要吃透政策,增强引资意识,让社会资本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龙头’,发挥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拉动农户的作用,达到‘一巧破千斤’的效果。”

  做优服务保障是产业振兴的“成长沃土”。从“宛禾”米线“拎包入住”庞庄村乡村振兴产业园,到生产经营中各类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主动靠前服务。

  市委改革办副主任万洪志提出,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坚持以“院墙内的事帮着办、院墙外的事都包办”的理念,真正做到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上门服务,把企业的事当家事、把企业遇到的问题当自己的问题,用心用情帮助企业解决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持续降低企业创业成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强化品牌培育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一招”。麻酱米线起源于南阳,兴盛于南阳,是自然的因素,更有历史的传承。宛禾香食品以“传承豫宛地方文化,弘扬家乡特色美食”为理念,立足南阳米线的特色,开辟出了一条“新赛道”,迅速实现爆红。

  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吴立提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一定要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特色,将乡村传统的手工艺、土特产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加以开发,形成有品牌叫得响的产品与服务。同时要围绕特色农产品,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创建一批“小而美”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打造优质产品整体品牌,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完善利益联结是产业振兴的“血肉筋骨”。实践证明,只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与村集体、与企业深度捆绑,才能促进农民致富,集体经济增收,企业发展壮大。

  宛城区红泥湾镇庞庄村党支部书记惠大武建议,完善“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将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等资源整合起来,带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形成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为乡村振兴赋能,为农民增收助力;发挥政府全方位服务职能,由镇党委政府搭桥,建立村镇中小企业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企业优势互补、以大带小、共同发展,让中小企业扎根融入乡镇的基础更牢、做大做强的动能更足。(全媒体记者 陈 琼)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