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有益有用的写作
——写在《大地记忆》付梓之际
张宗成
恒臣编辑出版自己的诗文集,对个人是件大事,对广大读者是好事,对各位文友是件盛事。值此书稿完成付梓之际,特致祝贺。
有一天,我碰巧和恒臣在双丰印刷厂相遇,交谈后觉得很投缘,于是就加了微信好友。我把我读秦俊宋帝系列小说的一篇书评发给了他,请他指正。当天下午,他便主动把我那篇文章转给了秦俊先生。在大作家秦俊的支持下,那篇文章以《秦俊长篇历史小说的叙事风格》为题,发表在《躬耕》第9期上。此后,我和秦主任便有了频繁的电话联系。后来我根据秦俊提供的电子稿,又写出了《秦俊笔下的岳飞之死——〈大宋天子宋高宗〉赏读》,有幸于今年的4月再次在“躬耕论语”栏发表。追根溯源,是恒臣牵线,使我结识了秦俊先生,有了在《躬耕》杂志和其他媒体发表书评的动力。
前不久,我和恒臣在《作文指导报》编辑部小聚,他提出要我为他的新书写几句话,我不便推辞,应承下来。
书稿原名《献芹集》,我一连读了两遍文稿,8个章节89篇文章,体裁有散文、小说、言论和其他,很难找到一个既能统率全书,又便于发挥的下笔切口。直到恒臣的自序推出,得知书名经名家指点,改为《大地记忆》,我突然灵光一现,有了!
“大地记忆”是充分概括全书主题的点睛之笔。作者笔下的大地,当然是作者幼年生活的社旗县城西30里的家乡,还有初高中就读的社旗县城,中专时生活过的安阳和参加工作后常年生活的南阳,以及足迹所至的国内一些城市。恒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记忆中不乏起初的物资和精神的贫乏,更不乏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于是他记录了不少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和事。正因为是切身经历,所以印象深刻,刻画才能细致入微,集子中收集到的,虽然是零碎的记忆碎片,但连贯起来看,真的是一份独特的个人视角下的改革开放史。恒臣笔下的社会生活,能够引起他和他之前有过共同经历的人们的回忆和联想,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也可以让没有过这样经历的年轻人,了解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变迁。还可以从中汲取前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用以教育我们的后人。这本书结集出版,应该有众多深有同感之人,传之后世的时间越久,就越显其珍贵史料般的价值。这应该是这本集子出版的重要意义之一,远不是“献芹”这样的谦虚所能表达的。
我为作者原汁原味地再现生活喝彩。
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稍有优于他人的一星半点特色,便会引来人们的关注,于是有了恒臣文中的描绘:“镶金牙自来笑,戴手表捋胳膊,举手投足之间,表现的是一种优越。”
有人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但经济实力又达不到,于是恒臣便有了如下的描写:某人把“白河桥”烟装进“红南阳”盒子里的虚荣。还有那用“洋货”——日本尿素包装袋做擞擞裤的顺口溜:左边是日本,右边是尿素,后面还有个45%。毕竟,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写到粮食不够吃,书中有几个细节:一是和小伙伴在蒸馍揭笼时到食堂闻馍气儿;二是学生以帮忙揭笼屉为美差,因为可以捡吃蒸笼布上的馍渣,可以饱腹;三是父亲的学生,几十年后坦白偷食过灶上的发面头。
在《汽车的故事》里,引用了那时节流行一句顺口溜儿,专说四样好活儿:“听诊器,方向盘,木实疙瘩(管公章的—作者注)营业员。”这四种职业,司机荣列第二。写孩子们见了比较稀缺的小汽车,激动地喊:
小包车儿,坐大官儿,
大官儿屁股冒白烟儿。
现在开小车的多了去了,不会再有那样的顺口溜了。
农民关心国家大事,但由于消息闭塞,受眼光局限,他们会用自己的想象去加以补充。在《商品粮》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读来令人捧腹:那时节,吃商品粮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在农民眼中,其难度无异于九天揽月。陈永贵当了国务院副总理,我们队长华庆即担心他的户口咋往北京转;毛主席经常接见西哈努克,他又担心人家从柬埔寨来带的粮票够不够。华庆还给我们全村的大人小孩提出了奋斗目标:妇女们要努力生产,等生活条件好了,也学宋美龄,纺一会儿棉花吃块水果糖;男人们要多挣工分,将来也像毛主席那样,床前盘两锅,左边做糊辣汤,右边炸油馍;娃娃们好好念书,考上大学,吃商品粮。
《手表》是恒臣的处女作,能够在河南日报发表,得益于体验的真切,他把看手表到买手表的全过程,细分成了画手表,带表带,请求试戴手表几个阶段,透过动作,反映了对手表的渴盼。
当然,读者更不会忘记《年集》里卖作料的广告词:
饺子馅,包子馅,
都离不了咱这大料面儿。
一包一包又一包,
包包都是好味道;
一包一包又一包,
买的买来捎的捎
……
听着,浓重的农村集市的乡风扑面而来。
我还欣赏作者借自己或某人之口说的警语,以及一个个小事提供给人们的人生智慧。
作者本人作为企业报编辑时,谈过写稿的作用。其一,可以交流促进工作。你写的稿件多了,单位领导有了较深印象,会对你产生好感;其二,提高工作能力。通过写稿可以把握宏观、微观形势,学会观察事物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水平。长期下去,你就会养成关心时政、勤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开展工作、语言表达的水平也会长进。其三,造就作者较好人脉。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这的确是发自肺腑的心得。
“写文章是个辛苦活儿,……提高需要很漫长的过程,你基础可以,可千万不能停步啊!……”《永远的微笑》中,作家孙幼才临终前对弟子的告诫,也是对所有文学爱好者的谆谆教诲。
某单位效益不好,成立了多种经营公司,对外服务,需要在车队和家属区之间隔一道墙。因此给员工和家属带来了很大不便。起初墙屡垒屡倒,多为人为破坏。区区一道短墙,接二连三出事。班子会上,厂长大发其火:“简直无法无天!谁再搞破坏,先罚款,后叫他看墙!这叫杀一儆百!”副厂长老姜却慢吞吞地说:“厂长别急,这事儿得慢慢来。”
老姜先到生活区走一遭,然后找人重新垒墙。和上两回不同,垒墙时就留个便门,供人出入。
两月后,便门旁贴了告示:为保证生活区安全,此门晚七点关闭。
再过两月,便门旁又有了告示:为不影响车队正常上班,除节假日外,此门落锁。过了阴历年,老姜亲自督阵,带人用红砖灰浆,把便门堵了个严严实实。
从这儿以后,大家都习惯从正门出入,再不走这条捷径。
老姜后来做了市政协常委。老百姓说,老姜这号人,能吃透国情厂情,让他参政议政,合适。
这件事告诉人们,涉及群众利益的事,要有耐心,要让大家有一个适应过程。老姜的经验值得借鉴。
《开门头件事》介绍了另一条经验。为禁止乱烧秸秆,乡里安排专人值班,在地头儿搭起棚子,白天黑夜让人守着。可三天两头儿,不是东边着火,就是西边冒烟,哪里禁得住?
副乡长万峰看着年年禁烧,年年禁不住,心里比谁都急。忽然有一天,老万召集村干部开会,将每个村子排好日期,到时安排专人开车到田间地头儿,用打捆机把秸秆捆成方棱四正的大块子,不断头儿往西拉,回来就按数给户主发钱。这样很顺利地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问题。借助的道理虽然老套,堵不如疏,但很管用。
当然,也不能忽视书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笔力和艺术。
这本书还能给人们提供大量有益的写作借鉴。
首先,恒臣善于由此及彼,由事及理,短短数语,揭示一个大道理。
在《一棵石榴树》中,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一棵碍事的石榴树历经砍斫移栽,经历寒冷终于成活的过程,最后一段展开联想,揭示其教育意义:这以后,每当我看到有人在灾难面前痛不欲生时,看到曾经春风得意后又遭受挫折的人垂头丧气时,看到肢体残缺步履维艰的人在大街上蹒跚前行时,我很想告诉他们这棵石榴树的故事,还有母亲那几句平平淡淡的话。
再如《江城记忆》由汉江水入长江变浑发出了人生的感慨:汉江水的清澈仅限于江口一带,再沿江下行几公里,便融入了长江的滚滚泥流,变得难以区分。
人们说,社会像一条河,刚刚踏入社会的人好比一块块石头,任凭你开始多么有棱角,时候长了,也会变得圆滑,失去原有的性格。
还有人说,社会这条河,经过了数千年的流淌,时下已变得浑浊不堪,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自己没有力量改变社会的现状,唯一的办法是尽快去适应,否则,吃亏是必然的……面对此境,你应该怎样选择脚下的路?
其次,善用对比。
党老师站在教室中间,给大家“打气”:“临阵磨枪,不利也光。同学们,7、8、9三天,是个关键。高考,是个‘分水岭’,这一辈子你是吃黑馍还是吃白馍,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就看这几天了!”(《党老师》)通过对比,给了大家十分明确的选择。
民办教师一个月只有几块钱津贴,口粮仍在生产队分,生活水平不比村民们高多少。有时我们到老师宿舍去,老师的饭已做好,但并不揭锅—那里面,大多也是一锅红薯疙瘩。校长就不一样了,他是商品粮户口,有购粮本。由学校毗邻一位干净爽利的农妇给他做饭,吃白面馍,顿顿有菜。《母校》中的对比,比出了对民办教师的同情。当然其他手法应用也是恰到好处。
第三,多种表现手法灵活应用。
比如类比:集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佩服乡亲们的想象力,把年集称为“街筒儿”——人都是里面的水,可筒子涌!
比如心理描写。那时我常做这样的梦:多早晚我也能住在县城,吃商品粮,早上穿拖鞋上街买黄豆芽,晚上到电影院看电影……
再比如《旧物》一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前几年搬家,购置一套餐桌,要价不菲,其中一把椅子,坐时只是晃了几下,一条腿儿就断了。如今,做木工活儿的不用锯、锛、斧、凿,只提一把射钉枪,一阵刺耳噪音之后,大功告成。只是这家具用料粗糙,做工不细,还发出刺鼻的气味,用不多久就变形、起皮。
人心浮躁,连家具也越来越不受折腾了。
用“人心浮躁”四个字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令人感慨万端。
存史、给人启迪和教育、供人借鉴写作技巧,《大地记忆》是一本对人大有裨益的书。
读书,重在读出感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数语,权作阅读这本书,喜欢这本书的读者发表看法的引玉之砖。
(本文是作者为史恒臣新作《大地记忆》写的书评。张宗成为河南省特级教师,武汉科技大学终身客座研究员,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理事,邓州市李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6月16日晚,经典豫剧唱响南阳:“倒霉大叔”来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