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三夏”夜 情暖他乡人
——南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6月故事
6月2日晚上9点多,已经持续了大半天的雨终于减弱了,此刻,南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宛城区高庙镇郭厂村第一书记林玉海还在村党群服务大厅和村支书徐传胜一边探讨着小麦抢收、如何引导群众调整秋季种植结构的事,一边时不时地看看手机,他在焦急等待外出联系联合收割机工作队员杜学良的电话。
进入“三夏”生产以来,全市先后出现两轮明显降水天气过程。据气象部门预报,6月4日南阳市又有一次全市范围的大面积降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雨情即是命令、时间刻不容缓。驻村工作队认真分析研判郭厂村夏收现状,找出收割力量不足的主要症结,第一书记林玉海迅速安排工作队员杜学良开车带着村治保主任到卧龙区青华镇、宛城区溧河乡上门联系引领收割机,确保在天气好转后五小时内完成全村麦收任务。
“林书记,我们联系好了7台收割机,马上到高庙街,请做好接车准备”。接到队员杜学良电话,第一书记林玉海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便起身和村支书一起到村部大门口等待。
蒙蒙细雨中,透过村部门口的路灯,往高庙街的方向,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慢慢移动的物体。没有灯光,肯定不是车辆,是人吧,又很低,也没有像正常人那样行走,而且一直在大路中间徘徊,丝毫没有交通安全意识。大约又过了十多分钟,终于看清楚了,缓缓走过来的,是一个人,但还不能确定是怎样一个人,甚至男女都不能分辨,也确实有一辆车,实际是一辆手动轮椅。只见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上,两手很吃力地转动着车轮,轮椅上没有雨伞,四周也没有人陪。在这样一个雨夜,他(她)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为什么没有人陪伴?林书记心里是一连串疑问。等到又近了些,林书记紧走几步上前,仔细辨认,才看清这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她穿着一件无袖白底花点汗衫,裤子挽到膝盖上边,全身湿透,水不停地从轮椅上往下滴落。
“这老太太是咱村里的吗?”林玉海问村支书徐传胜。“没见过,应该不是。”徐传胜答道,“咱村里学生娃、小孩们,我可能盯不清,歪好上点岁数的,我几乎全知道,包括周围这几个邻庄”。当时已接近晚上10点,大雨虽然停了下来,但见老人那蜷缩在轮椅中瑟瑟发抖的样子,实在让人担心。安全起见,他们先把老人推进党群服务大厅,不再受寒,接着拍照片在周围微信圈里群发,请大家帮忙辨认,同时继续向老人询问具体住址情况。老人年事已高,并且语言表达不清楚,一时间无法提供有效信息。林书记耐着性子,尝试着与老人进行沟通收集碎片信息,梳理查找老人信息。
“大婶,你叫啥名,这么晚,上哪儿去啊,身体咋样啊”?
“啊……3排号中华……上午(响午)车站……”老人言语不清,只能断断续续、含含糊糊说出只言片语。
“她有可能是东湾移民村的,看她双手转轮椅走的速度,应该不远,而且农村叫几排几号的,这附近就东湾淅川移民村”。徐传胜迅速判定并立即掏出手机找到东湾村支书的号码打电话了解情况。
通过描述和微信照片辨别,很快了解到:老人正是东湾村的,名叫多华荣,是一位享受低保照顾的脱贫户,年近70岁。2010年响应国家号召,举家从淅川大石桥移民过来,老人有智力障碍,下肢有病,靠轮椅行走,儿子在外务工,日常生活靠周围左邻右舍关照。她含糊不清说的“中华”,全名叫张中华,系隔壁邻居张中华。排查发现,老人大约临响午外出未归,东湾那边马上安排人过来接。
不忘初心践使命。林书记拿了干毛巾让老人擦头擦身子,找来了村保洁工作服给老人披上取暖,并把刚准备好给尚未到村的外地收割机手吃的泡面端给老人先吃上暖和身体。
东湾村接老人的村民到了,他们满怀感激,代表全村移民感谢风雨夜驻村干部们的无私救助……
陕西渭南的收割机队也到了,这群千里之外的机手师傅们看到驻村工作队在村部给他们腾好的温暖住处,吃着热腾腾的饭菜,不停地述说着明年一定还要到南阳来,疲劳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在这样一个风雨之夜,一直在为全村3600余亩小麦抢收奔波的第一书记林玉海,目送迷路移民老人远去,听着村部会议室一群他乡收割机手们热烈的讨论,望着村部大门外那一望无际的麦田,心中充满了希望!
(南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 供稿)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召县法政办:开展2023年度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